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最新章节。
尉迟宝琪跑到酒楼后,牵上马,将那三粒西瓜籽,珍重的贴身放好,便急匆匆的朝骊山而去。
子时过半,尉迟宝琪才赶到骊山。他将所有人撵出去后,一人蹲在温泉旁,小心翼翼将西瓜籽外层处理干净后,摘种到一旁的瓦罐内。
第二天尉迟宝琪,日上三竿后才慢悠悠的转醒。一旁的春桃一边服侍他穿衣,一边抱怨道:“郎君,长安城内都传遍了,说……说……”
“说什么?”
“说尉迟家的傻儿子又犯傻了。”
尉迟宝琪一听这话,便知道昨天自己的事,闹大了,以唐朝人爱看热闹的脾性,今天长安城内肯定是沸沸扬扬的,但他绝不后悔,于是他对春桃安慰道:“世人皆醉我独醒。挺好,挺好。”
等尉迟宝琪从温泉旁回来后,他振奋的心情才慢慢恢复下来。他不由疑惑着,这西瓜不是五代十国时期才传到中原大地吗?自己怎么能提前200多年,便发现了西瓜籽了呢?
为什么尉迟宝琪会如此振奋呢?尉迟宝琪也曾在善阳老家,他自己卧室内,自已一个人的时候,大喊过“系统”,但除了回音,什么也没有,于是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梦想便破裂了;他也想在穿越的时候,带着土豆、红薯、玉米的种子过来,为中原大地的农耕,书写崭新的一页,并以此能封侯,但他是魂穿,身边也没有同行。于是尉迟宝琪便只能小心翼翼的活着。
这次他发现了西瓜籽,是不是就是一个信号呢?
尉迟宝琪想不通,只能将其定为,是神学的力量帮助了他,毕竟自己穿越过来,就是最大的BUG。
此时的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在甘露殿内听着百骑李君羡的汇报,“泾阳男昨天日中时分到的天然居。酉时左右,长孙大郎、尉迟大郎等一众人,到天然居饮宴。戌时,众人出东市,去平康坊,泾阳男送雪玲郡主回河间郡王府。然后回酒楼,见信都县男。将近亥时时分,宝琪用一锭金子从一杂胡手中,强买三粒黑色的籽。子时,宝琪回骊山,然后一个人进入温泉地。”
“那三粒黑色的籽,是何用途?”
“不知。”
“好,你下去吧,密切关注尉迟宝琪。”
“诺。还有一事,昨晚尉迟宝琪为雪玲郡主写了一首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现在长安传遍了,尉迟家的傻儿子还是个情种,这类流言。”
“呵,还是情诗。这个臭小子,还能不能干点正事?韦家参与了吗?”
“韦家并未参与,但韦家韦国清,见长安城内又开始称呼泾阳男为尉迟家的傻儿子后,他开始推波助澜了。”
李二陛下沉思片刻,朝着李君羡摆了摆手。李君羡便朝殿外走去。
等李君羡出了宫殿,长孙皇后的声音才缓缓传出,“尉迟宝琪,让张达过了上元节,去骊山拿酿酒秘方。他还是不错的。但,元家的手,伸的太长了。”
“长安的粮食生意,从宇文氏开始,便掌握在元氏手中。虽然隋朝杨氏,极力打压元氏,但也仅仅是让元氏回缩了扩张的步伐,元氏并没有‘伤筋动骨’。到现在,长安的粮食生意,元家独占八成。我们提倡厉行节俭,才用官仓内的粮食将长安的粮价稳定下来。没想到,元氏居然又看上酒的生意了。”
“我之前没想到酒,居然这么赚钱,看来玉液酒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坐不住了。朕,倒要看看,还会有哪家,出手。”
上元节,过去了。罗艺谋反的消息,也传回了长安。李二陛下迅速调配大军,令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领军平叛。
李二陛下对这次叛乱不重视吗?居然派长孙无忌平叛,这不就是给他刷军功吗?其实不然,李二陛下对此次叛乱,还是很重视的,要不然他不会派出自己心腹中的心腹,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领兵平判。
尉迟敬德能打,众所周知。但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长孙无忌少年丧父,然后他的异母兄长孙安业,将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及他们的母亲,一起赶出家门,最后是他舅舅高士廉,将他抚养长大。长孙无忌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他在年少的时候,便于李二陛下的关系甚好。长孙皇后十三岁嫁给十六岁(周岁十五)的李二陛下,二十一岁的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李唐晋阳起兵,长孙无忌便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然后,长孙无忌追随还是秦王的李二陛下东征西讨,累迁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二陛下天策府重要成员。难道这时期的长孙无忌,会没有军功?
后面,长孙无忌被人戏称为“和平锦鲤”。因为武德九年,突厥犯边,长孙无忌奉命至豳州,以断突厥后路,但结果是:签订了“渭水之盟”仗没打成;然后贞观元年,长孙无忌为豳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平叛,但长孙无忌都没看见罗艺,罗艺已经是兵败如山倒,其最后更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长孙无忌又没捞到仗打;最后便是长孙无忌跟随李二陛下,讨伐高句丽,最后结果是:班师。
还有就是,长孙无忌出去平叛回来后,贞观元年七月,被李二陛下拜为尚书右仆射。所以很多人都说,李二陛下雄才伟略,得到消息后就知道罗艺的反叛成不了事,这次军事行动,就是给长孙无忌刷军功的。简直是“无稽之谈”。李二陛下不管历史评价有多高,他是人,不是“神”。尤其是贞观元年正月,就发生叛乱,他岂能不重视。
还有李二陛下成为皇帝后,“为尊者讳”,他担任的过的“天策上将”、“尚书令”、“秦王”等,整个唐朝再也没有人担任,唯独他的“赵国公”,在贞观年间封给了长孙无忌,这才有李唐贞观后,有那18位大臣,被封赵国公。
还有就是,长孙无忌成为尚书右仆射后,有人进密表,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二陛下将密表给长孙无忌观看,用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李二陛下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这里就能看出长孙无忌的朝堂智慧,及长远的眼光。
得知尉迟福和尉迟寿也会跟着尉迟敬德出兵,尉迟禄还难过了一阵子。尉迟宝琪看着这位“战争狂人”,安慰道:“三叔,这种小仗,有什么意思?咱们要上战场,就要打大仗。”
“你说的到轻松,还大仗?朝廷现在有钱打大仗吗?”尉迟禄鄙夷的望着尉迟宝琪,他心里想着:你个没及冠的娃娃,上了几天战场,居然在三叔这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