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

第204章 士绅一体纳粮!(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最新章节。

“银子呢?”朱权好奇的询问道。

卓敬没好气的说道:“殿下,你问我,我问谁去啊?”

“卓大人,别和本王装糊涂啊,本王心里明白着呢,前些日子,咱大明搞那个什么新币改制,把新币和盐巴绑定到了一块,户部可赚了不少银子!”

朱权刚回京时,就和卓敬在一起商议过,应当逐步废弃大明宝钞,而是再发行一种新的纸币,将纸币和盐巴、金银绑定到一块,让百姓自由兑换。

相较于金银,纸币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说不会损耗,易于携带,交易方便。

但是自宋以来,朝廷每次发行纸币,都抱着竭泽而渔的想法,大肆印发推行纸币,导致纸币迅速贬值,借此掠夺全国的资产。

而现在和大宗商品绑定到一块,就可以极大的避免这种情况。

“户部虽然赚了不少银子,可也经不住殿下这般消耗啊……自殿下当了储君之后,推行了多少政策,这哪一项政策不需要钱粮?”

朱权愕然询问道:“本王还没有大展身手呢,怎么就没银子了?”

卓敬忍不住讥讽道:“恐怕等殿下大展身手的时候,大明的官员就得喝西北风了!”

“本王打算造船出海,卓大人啊,从前的丝绸之路已经废弃了,今后要想和西域加强联系,就必须从海上通行。而且今后咱大明强大的根本,就是能否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件事太重要了!”

卓敬两手一摊,干脆道:“没钱。”

“咱大明地域辽阔,朝廷的威仪难以传遍各地,所以就必须修建驰道……从北平至福建,从川蜀到江南。一旦驰道修成,大明的商贸必然繁荣,这也是大事啊!”

卓敬两手再次一摊,干脆道:“嗐,还是没钱!”

“本王和父皇商议过,欲要迁都北平,故而需要派遣大量工匠修建新城……这关系到朝廷是否安稳,决不能大意啊!”

卓敬继续摊手道:“嗐,您猜怎么着,还是一两银子都没有!”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关系咱大明气运的大事。卓敬啊,本王向来尊敬你,所以才和你好好商议,不然本王就该不客气了!”

朱权冷哼一声,秀了秀自己的健硕的肌肉,似有威胁的意味。

卓敬压根就不担心,开口道:“加上戍边军屯,殿下一共说了四件事,就算把户部的银子都用光,三年内,最多干成一件事!”

朱权很不理解,质疑道:“不应该啊,咱大明休养生息三十年,难道只有这么点银子?卓大人啊,你们户部不会有什么蛀虫吧?”

“殿下恐怕想说,臣就是那个最大的蛀虫吧?”卓敬坦然看了朱权一眼,不满道:“既然殿下怀疑臣,现在就把我罢免了吧!”

“嗐,你这是做什么?咱俩是在商议事情,又不是责怪你,你怎么像个娘们一样,还耍起来小脾气了呢?”

朱权立马拉住卓敬,强硬的把他按在椅子上。

笑呵呵的开口道:“卓大人的人品,我是深信不疑的……本王就是怀疑自己贪污腐败,也绝不会怀疑卓大人的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关于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陈平本想活的平凡一点,娇妻美妾,醉酒当歌,岂不美哉?奈何总有贼人想害他,为了守住这一切,只能奋起反抗。皇位是我的,几位哥哥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北原蛮子犯边,来了就别回去了。东赵公主是天下第一美人?抢了。
妖医的一刀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白织月穿越了?还是每天都会随机带走一位幸运观众的柯学世界?为了苟命她选择加入酒厂,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勤勤恳恳做任务终于成了酒厂中闻风丧胆的女流氓啊不,是中流砥柱。白织月:但其实……我是个好人。众人:嗯,看出来了。白织月:????从哪看出来的?众人:坏人没你这么傻。白织月:……你们礼貌吗?
爱吃杏花蜜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