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李云龙要给鬼子送温暖

第392章 合围(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亮剑:李云龙要给鬼子送温暖》最新章节。

“这是大胜啊!”

旅长心神振奋,中气十足的喊了一声,“好!”

先是李云龙拿下了第三十六师团的师团指挥部,将小鬼子师团长等指挥高层一网打尽。

现在第七团和新一团在老垭口又打残了一支步兵联队和山炮联队。

第三十六师团可谓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虚弱时刻。

此时要做的就是继续乘胜追击,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将所有小鬼子堵到前门店到石碾庄一带。

“立刻通知各团,把小鬼子给我打回去!”

于此同时,板山北侧的小鬼子第224联队和下关口外的第222联队也都先后收到了吴青城的消息。

不管两位联队长如何惊怒和不敢置信,救援师团部是首要任务。

两个联队不约而同的选择猛然反扑一波后,迅速脱离战斗,立即向小张村支援而去。

而772团和22团以及16团和25团,则略做休整后,便立即追在小鬼子身后,向着预定计划中的位置前进。

准备在前门点和石碾庄外围布置一个大的包围圈。

而旅部这边,也开始准备前移,在会合高树堂的榴弹炮部队后,紧跟在第七团以及新一团后面,赶往预定作战区域。

而此时的小张村中,已经空无一人,李云龙他们在清理干净凑过来的小鬼子后,便立即将小鬼子指挥部搬空了。

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和资料,全部打包带走。

暂时将这些东西放在妥善的地方后,李云龙带着二营和装甲骑兵营来到了前门店以西十几公里外的王村附近。

这里是返回武乡县城的必经之地,而且地形极为平坦空旷,十分适合坦克作战。

等到旅长在前门店到石碾庄一带,对小鬼子进行了三面合围。

而小鬼子发现他们的师团部早就被一锅端了之后,肯定是军无战意,只能选择落荒而逃。

小鬼子想要撤退,只能选择从这个方向离开。

李云龙便会在王村这片区域上,用装甲骑兵营对小鬼子进行突袭冲锋。

来一出痛打落水狗,将小鬼子分割吃掉。

而且此时武乡县城估计已经被孔捷重新拿下,小鬼子想要逃出生天,就得多花点功夫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第223联队距离是最近的。

所以哪怕队伍减员严重,夜间行军有溃散的风险,井之间大佐还是选择了夜间继续行军。

而他们的后面,第七团和新一团在休整了两个小时后,便朝着他们追了上来。

虽然夜间行军速度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但第223联队终于在黎明时分赶到了石碾庄附近。

此时,第223联队掉队了大约一百来人。

而北边和南边的另外两个联队,同样选择了连夜赶路,因为距离上要远一些,所以赶到这片区域最少还要半天的时间。

井之间大佐此时的脸色十分难看,疲惫和焦虑只是一方面。

最大的问题是太安静了!

而且在石碾庄这里他们发现了几辆报废的卡车,明显是从师团部那边的卡车。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关于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陈平本想活的平凡一点,娇妻美妾,醉酒当歌,岂不美哉?奈何总有贼人想害他,为了守住这一切,只能奋起反抗。皇位是我的,几位哥哥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北原蛮子犯边,来了就别回去了。东赵公主是天下第一美人?抢了。
妖医的一刀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关于人在震旦,立志抗混:刘璃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还有人叫自己少主。少主?看来这把稳了,直接躺平过二世祖日子就行了。馄饨?煎鸡?哎呦美食还挺多,看来百姓富足,还没有战乱等等,你说那个馄饨会冒蓝火?看着城墙下的奸奇大军,刘璃意识到自己穿越进了最坏的世界。但……我要抗混!我要阻止终焉之时!我想活着!刘璃在内心疯狂呐喊,但此刻的震旦五龙分治,四方诸侯各怀鬼胎,更有奸奇份子与玉血族暗中破坏,他该如何让
香椿火鸡面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