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六龙同朝,家父千古暴君?》最新章节。
重归邺城的高澄根据高欢临终的建议提拔了不少高氏的拥趸:
任命自己的姑父厍狄干为太师;
汾河刺史贺拔仁为太保;
领军将军可朱浑元为司空;
左仆射高洋迁任尚书令,领替高澄的中书监。
慕容绍宗为右仆射。
......
在高澄的一系列安排下,本因为侯景反叛而人心惶惶的邺城,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和谐。
东柏堂外。
高澄再一次宛若拎起小乌龟般拎起了高殷。
“你这竖子,为何总是要在东柏堂外趴墙根偷听,若非念及你年幼,按例当。”
高澄手掌仿刀,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高殷:“阿耶说,大伯那天的轻慢之举是因为吃醉酒了。
而我的举止太过激动,引来了群臣的目光,使大伯陷入了难堪的地步。
我觉得阿耶说的有很道理,所以我很愧疚。
但我身上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可以献给大伯。
是故,我想着能不能到东柏堂里为大伯分忧和效力。”
高澄凤眼微怔:“你当真如此想?”
高殷眨巴着大眼睛,颔首称是。
高澄大喜,不禁感慨:此子竟有如此心意,不愧是温良恭顺的侯尼于所教诲过的。
高澄手指竖起三个手指,眯着眼、弯腰笑道:“我可以让你堂堂正正的进入东柏堂,不过有三个条件。”
高殷昂首:“大伯但说无妨。”
“其一,你得和孝琬一起来。
其二,对于东柏堂里发生的事情,只进不出。哪怕是你的父母,亦不能言。
其三,我还没想好,想到再告诉你。”
高澄每说完一条,手指竖起的数目便少了一根。
高殷接连颔首。
向来心大的高澄遂让高孝琬和高殷在有空的时候,可以一起过来东柏堂旁听时政。
五月下旬。
东柏堂内。
殷和高孝琬席地危坐,宛若两个伴读书童。
高澄手持一把饵料,喂食着临窗的竹笼里,自己养的金丝雀。
陈元康在查阅谍报,为高澄逐报分析:
“二月上旬,伪朝名义上加授侯景太傅,河南大行台等虚衔,实际上却不见任何兵马调动。
想必是那宇文泰认为侯景狡诈,首鼠两端,不愿意派兵支援。
二月十五,南梁加封侯景为河南王。
三月三日,萧衍幸同泰寺,舍身如大通元年故事改元,太清。这不提也罢,菩萨皇帝这回应该是第四次出家同泰寺了。
三月初九,南梁声称派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率军三万,运送粮草辎重无数,欲北上前去接应侯景。
想必是那南朝的菩萨皇帝真以为侯景是真心归附他,又开始大发慈悲了。
三月下旬,镇守河桥五城的镇南将军慕容俨,复克洛阳和陈郡。
当初沙苑战败后,伪朝荆州刺史郭鸾趁机率军进攻我国东雍州,时任东雍州刺史的慕容俨苦苦拒守两百多日后,成功破敌。
如今收复失地,这慕容俨确实是个足以独当一面的良将。
五月,颍川以北的地区在河南诸将的努力下,悉数收复。
五月二日,我朝武卫将军元柱率军三万与侯景在颍川城北发生遭遇战,被侯景击败。
这元柱所部本就是因为先前韩轨行军缓慢而后续增派,欲以此督促韩轨的。
元柱本人不过宗室草包将军,所率领的部队也只是临时从河北各州抽调的,败给狡诈的侯景也不算是出奇的事情。
是日,在颍川境内按兵不动多日的韩轨亲率大军支援元柱。
侯景大败,只得退守颍川城。
韩轨遂将侯景围困颍川城内。
这韩轨正月便责令其南征侯景,行军缓慢,如今大小历经十余仗,多有围城之举,却少有破城之功。
真不知韩轨他是念及和侯景的同袍之情,还是在养寇自重?
五月中旬,伪朝声称派遣荆州的王思政与关中的李弼、赵贵兵出两路,累计两万军队,前来支援侯景。
想必是那侯景向伪朝承诺出了莫大的好处,才能让那小心谨慎的宇文泰愿意发兵了。”
陈元康放下谍报,拿起韩轨最新送来的信笺,查阅后,沉默不语。
“长猷何故不继续言语?”
“韩司空请求,如若伪朝果真兵援颍川,若如坚持屯居郊野,继续围城颍川。
恐怕会陷入腹背受敌、里外夹击的险境。
加之多日征战兵马疲劳。
请求允许他暂且撤军回邺,稍作休整,再伐侯景。”
高澄闻言,将手上的饵料碾作齑粉,临窗抛撒在了室外的水塘里。
引得一众鲤鱼竞相探头争抢。
高澄怒斥:“韩轨老儿,奇货可居,正月便责令他南征侯景,至今四月有余,行军缓慢宛若蜗牛,遇见叛军也是消极应战。
这韩轨老儿还美其名曰:‘晋阳铁骑不谙河南之地,应小心勤慎为先,步步为营为策,徐徐图之为略‘。
一路上韩轨老儿还拿麾下士卒水土不服,多染风寒,马匹多呕病等等理由来搪塞我!
我看他分明就是记恨我当初罢免其职,不愿为我尽心效力。”
【韩轨出任瀛州刺史时,在任上贪污,被御史举发弹劾,高澄遂削除其官爵,不久后为高欢所复起】
“当初念及韩轨是阿耶的姻亲,遂将平叛侯景的重任委派给他,没想到他还是辜负了我的器重。
【韩轨的妹妹韩智辉是高欢的初恋。
年少时的高欢曾向韩智辉求亲,韩家因嫌弃高欢出身贫贱不肯答应。
后来高欢发迹,依旧对其念念不舍,待韩智辉成为寡妇后,遂将其纳为妾室】
长猷,你说事至如此,我该不该答应他的请求呢?”
陈元康正欲出言时,见旁落里的高殷双手按着大腿,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遂建议道:
“我见太原郡公府的小公子一向聪慧,对事颇有见地,不妨请他说说看?
如有不妥,我再进行补充。”
自打晋阳一见,陈元康发现自己对这个年轻的后生尤甚感趣,很想知道这位早慧的小公子才能可以达到什么地步。
高殷大为诧异。
这陈元康不愧是当世良臣,谋士向来以建言为崇,他居然能将建言的机会分给别人,难怪能深得高欢和高澄两代人的重用。
高澄笑而落座:“长猷是懂集思广益的。”
其实能为高澄出谋划策的人大有人在,而如今能被高澄逢事必相商量的,却唯有陈元康一人。
高澄继而对着高殷说:“你这竖子,且说说看,可有什么好见地?”
高澄发现自己竖子叫惯了,一时半会改不过来也就索性不改了。
高殷作揖说道:“一将无能,遗祸三军!事已至此,韩司空已然不宜领兵。
我认为大伯应该允许他的请求,只不过待韩司徒归邺,应该选择新的主将前往河南平叛。”
高澄深以为然,顺势问出:“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和。
那待韩轨归朝之后,我欲杀之以儆效尤,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