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最新章节。
身为状元郎,他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执掌修撰国史,记录君王言行,讲解经史子集,翰林院实为帝王之智囊团,其地位与权势全赖君王之宠信,若君王视而不见,则仅为修书匠、历史记录者;若得君王青睐,便是君王近臣,可随时进谏。...
显然,君王对他颇为信赖,遂成其近侍。
君王虽有意重用,却未立即委以重任,而是先让他研读旧折,协助批阅奏章,以为辅佐。
林祥常不在翰林院中。
此举引得院中众人,即便心性淡泊,见他频受君王召见,伴君左右,也不免心生嫉妒,加之他年轻英俊,若非君王已赐婚于他与自家外甥女,恐早有流言蜚语四起,说他二人有不轨之行。
这些奏折非同小可,林祥获益匪浅,透过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他对大盛朝的国情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这片广袤的土地,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几乎年年有灾,或水患,或旱灾,更有不时发生的重大灾难,令人心惊胆战。
四公主曾以为君王登基后会严惩那些不作为的臣子,却也只能暂时隐忍。
林祥伴君左右后,常随君王拜见太上皇,凡重要奏折,君王皆携往请太上皇裁决。
此举既可视为太上皇指导君王理政,亦可解读为太上皇不愿放权。
君王亦逐渐察觉此点,林祥昔日曾含蓄提醒,他早有预见,却无可奈何。
孝道为重,他不能忤逆,且太上皇身边太贵妃形影不离,九皇子、义忠郡王等亦时常尽孝,君王身为子嗣,自不能落后,故每日必至太上皇宫中侍奉。
随着太上皇言辞日益清晰,所收奏折愈多,君王如今已难觅当初登基时的意气风发,转而变得深沉内敛。
他能忍,多年忍耐已成习惯,如今仍可继续。
因此,君王对林祥的培养亦不再急躁,已为他规划好前程,先伴其左右学习,适时提拔,待时机成熟,便外派主政。
君王财政困窘。
国库空虚,太上皇身体康复更无资助之意,无钱则万事难行,虽琉璃处收益颇丰,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除筹款外,君王还需防范太上皇是否真的有意废黜,另立更听话的皇子,故他亟需增强自身实力。
而这天下,对君王构成最大威胁的,便是被太上皇、甄家、勋贵及江南本地豪强牢牢控制的江南地区。
林如海自扬州归来,巡盐御史一职已换上君王亲信,此乃君王在江南唯一的得力干将,然新御史上任后仅寄回一书,信中所述境况堪忧。
他遭到了排挤。
届时,他能否按时缴纳全额税款?
若不能,他的职位恐怕所剩无几,继任者将属何方神圣,实难预料。
林祥仕途顺畅,初入官场未几,便因编纂历史典籍、优化翰林院藏书体系、提升书籍检索效率而功勋卓著,晋升为正六品翰林院侍讲。
此时,同届进士们刚通过庶吉士试炼,踏入翰林院大门,却迎面撞上了状元郎升迁的“喜讯”。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
这番阴影,似乎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不仅林祥深有体会,林如海亦时常感慨万分。
随着太上皇身体日渐康复,他在太上皇身边的时光愈发短暂,至今未曾面圣,仅能通过屏风后的声音揣测圣意。
这或许意味着,他已不再是太上皇心中的亲信。
林如海只能无奈苦笑。
与此同时,勋贵、义忠郡王、九皇子等人却愈发受宠,常伴君王左右。
京营节度使及其他京城军权在握者,也时常被召入宫中,与太上皇密谈。
皇上的权力确实在逐渐削弱,林如海暗自庆幸自己已从扬州归来,否则处境将更为艰难。
如今,他尚有上级庇护,在扬州时,盐税事务皆由他主持。
因此,他极力支持儿子外放任职,年轻人理应远离京城风暴中心,在外建功立业,积累资历,待时机成熟,再回京高就。
然而,林如海并不希望儿子前往江南,那片土地即将成为权力斗争的战场,危险显而易见。虽有机会立下赫赫战功,但作为父亲,他无法忽视其中的风险。
太上皇年事已高,他们仍怀有希望,只是需谨慎行事,避免在此期间遭遇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