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最新章节。
很快,林海的新职务正式尘埃落定,正式从之前的兰台寺大夫,改任都转盐运使司同知,再到如今就任扬州巡盐御史。
此职在大乾朝为从三品,非皇帝亲信不能胜任,掌管国家财政命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林府上下一片欢腾,从四品升至从三品,且此职位肥缺,且昭示着林如海乃皇上心腹,前途无量。
林祥闻此,心中却猛地一紧。
盐铁乃国家专控,盐商之富甲天下。
他忆起原著中,林妹妹之父正是在巡盐御史任上辞世,原著中其死因与政治斗争有关。
如今林如海虽年轻,林妹妹尚未出世,但他已深得圣宠,且已踏上扬州巡盐御史之路,莫非会重蹈覆辙?
林祥心中暗自思量,觉得那可能性并不小。
难道他日后仍会如原著中那般,在任上因病离世?
林祥的忧虑深藏心底,未被任何人察觉,而整个林府却沉浸在为林海升迁的喜悦之中。
荣国府很快也得到了消息,一时间也是欢声笑语,史氏更是提议要大宴宾客,“咱们两家许久未有喜事相庆,何不借此机会,共襄盛举?”
贾赦附和道:“母亲所言极是。”
贾政亦表赞同,唯独王氏心中不悦,这明明是林家的喜事,与荣国府何干?
然而,她只能将不满藏于心中,无法表露,只得派人前往林府传达宴请之意。
不料,林海却婉拒了荣国府的大宴之邀,他刚履新职,不愿过于张扬。
毕竟,他并未升职,只是换了个更为关键的职位。
趁着上任前的空暇,林海决定重启原定的拜访二师兄一家的计划。
林海的这位二师兄,名唤刘蕴,字千意,出身贫寒,及至三十多岁方考中进士,如今已年近半百。
他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在外地为官,次子亦即幼子,名唤刘湾,年仅十岁。此番林祥来访,便是由他负责接待。
初时,刘湾还有些担忧,毕竟客人年仅六岁,他深知自己六岁时是如何的顽皮捣蛋。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担忧的那般发展。
这位小师弟显得异常成熟,既不胡闹也不纠缠,言谈举止条理清晰,只是好奇心过于旺盛,不停地追问着关于鸿胪寺的种种。
刘湾虽对父亲的工作有所了解,但所知有限,更无机密可言。不久,他便将自己所知的倾囊相授。
林祥也从中收获颇丰。
他得知,林海的这位二师兄是主动申请调至鸿胪寺的,虽鸿胪寺卿仅为正四品,但他对此领域情有独钟。
大乾国周边邻国众多,大小不一,他主要负责南方事务,为此他学习了多门语言,书房中亦藏有众多相关典籍。
当刘湾被问得“江郎才尽”时,便带着林祥来到书房。望着满架的书籍,林祥眼中闪烁着渴望:“我能借阅吗?”
刘湾慷慨地一挥手:“当然可以。”
看书好啊,看书就不会让他应接不暇了。
当两个小辈被安排到一旁时,书房内的两位长辈也谈起了他们。
刘蕴语气中满是赞赏地提及林海的这个独子:“师弟啊,你可是养了个麒麟儿!小小年纪武力超群外,竟还如此知书达理,如今已读到《大学》了吧?”
林海忍不住嘴角上扬:“他只是略有聪慧罢了,而且如今都十岁了,读个《大学》有何稀奇,羞也不羞?你可别当着他的面夸他。”
“欸~为时未晚嘛,从前那也是明珠蒙尘,一旦认真些,也将能达到凡夫俗子极难企及的高度~”
“好了好了,你越说越浮夸了!”
他在外从不轻易夸赞儿子,甚至连儿子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未曾向外人透露,生怕儿子听多了赞誉之词,失了平常心。
一旦骄傲自满,便会止步不前。
刘蕴哑然失笑:“美玉不因你不夸便不为人知。”
他这是初见林祥便心生欢喜,甚至在心里暗自盘算自家的孙女是否能与他相配。
只可惜自家门第稍低了些,否则他定要开口提亲。“对了,你接下来怕是要忙了,孩子的学业以往都是你亲自安排,如今可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若你分身乏术,孩子有何问题,尽管让他来找我。”
这便是答应在林海无暇顾及之时,帮忙指点林祥的学业了。
林海心中正有此念:“往后恐怕要常常烦扰师兄了。”
说来也奇,这孩子生于富贵之家,从小衣食无忧,然而他的文辞、见解却异常质朴,往往从寻常百姓的视角出发,内容也注重实际效用,与出身贫寒的二师兄文风颇为相似。
他取出几篇儿子的文章交予刘蕴,刘蕴阅后,不禁拍手称快:“这正是天定的缘分啊!”
林海早已为儿子规划好了未来,待他年岁稍长,考取秀才之后,便送往金陵的松阳书院深造,若能得大儒青睐自然最好,即便不能,那里的同窗也将是他仕途上的重要助力。
未几,林海正式赴任,而林祥的先生周正防也如约而至。
此人乃是一位举人。
年岁比林海还要长些,据林海所言,他年少时科举之路颇为顺遂,秀才一试即中,但之后的科举之路便充满了坎坷。二十余岁准备参加秋闱之时,家乡突遭水患,耽误了他的乡试。紧接着祖父母相继离世,守孝期满,再次参加秋闱,考试中途却因发烧昏迷,险些丧命,自然名落孙山。还未从这次打击中缓过神来,家中又遭遇变故,他只得去做了几年的幕僚,待家境稍缓,再次参加秋闱,终于得偿所愿。此后,他便辞去了幕僚之职,四处游历。...
林海便是在这段时间读到了他的文章,从而记住了他。
若非看出他仍有科举之志,林海甚至想过举荐他入仕。
虽如此仕途晋升有限,却也是众多举人梦寐以求的道路。
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此番儿子需寻一位先生,林海首先便想到了他,去信询问,对方欣然应允,整理行装北上。
他将在林家教导林祥学业,同时筹备下一次的春闱,而林海则会不时指点他的文章。
林海对他赞誉有加:“他深知民间疾苦,心怀百姓,为人处世圆融而有原则,行事有条不紊,最是适合治理一方。这些方面,你要多多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