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臣朱元璋拜见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甚至西北小小的建州女真,都能挑衅我泱泱大明。
他已经厌倦了。
“朕欲效汉武帝,举国之兵,攻打鞑靼,将其彻底铲除。你们觉得如何?”
说什么以边关人的人心为长城,那都是儒生的假话。
朱瞻基那小子拼了性命,开通互市,结果如何?
这些人生活安稳了,不还是想着劫掠中原。
毕竟,能免费零元购谁还掏钱买啊。
中原人能打过咱们草原人吗?
咱们和他们斗了上千年,从来都是赢少输多。
卫青、霍去病几十年的战斗,让大汉王朝有了百年的安宁。
你们几代皇帝的努力,都只能让他们安稳片刻?
为什么?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像大汉那般彻底根治他们。
所以咱们,就让大明安宁万年。
他要远遁,咱就跟去哪里。
不灭胡人,誓不收兵。
“太祖,如若真要出兵,这后勤得是个大问题啊!”朱高炽率先反对。
他也很希望报仇,可现实条件不允许。
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尽失。
朱祁钰这孩子保住了大明国祚,恢复了些许元气。
可这草原人狡诈无比,明不知敌,将会远遁漠北,无迹可寻。
咱们只能无功而返。
到时劳民伤财,徒增赋税,与百姓无益。
不如缓缓图之。
朱元璋冷呵一声,缓缓图之?
就是咱缓缓图之,蓝玉打疼了,朱棣打怕了,朱瞻基打服了,就是没打死他们,才有土木堡之变。
朱元璋道:
“后勤,什么后勤,敌人就是我的后勤!”
咱们就学霍去病,轻装简骑,狂飙突进。
“好了,朕意已决!勿复多言。”
“传令内阁,十日之内,调集三十万兵马,问罪鞑靼!”
“是!”朱棣抱拳道。
.......
什么,太祖要北征,此消息震惊朝野。
这怎么能行?
对于文官来说,这绝对不允许。
一个皇帝,要军权干什么。
经历土木堡之变,朱祁钰登基,咱们好不容易把皇帝变成“明君”典范。
如今洪武大帝一句话,就想要回,这怎么能行?
现在不是洪武年间,而是景泰年间,是咱们读书人的天下。
难道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咱们吗?
就不怕史笔如刀?就不怕悠悠众口?
于是奏折连绵不绝,飞入内阁。
前有朱祁镇北征,落入寇手。
后有鞑靼叩边,边镇糜烂。
军队尚未恢复元气,百姓水深火热。
鞑靼势大,前后百余年,未曾解决之,焉能一战能定之胜负?
再者不济,敌人远遁漠北,咱们兴师动众,若扑了空,何利之有?
从朝野上下,国内国外,分析避战之利,交战之弊。
反正核心就一条,陛下万不可亲征。
若是亲征,就仿佛成了昏君。
朱瞻基对此奏折一律驳回,一意孤行。
可当他打算在朝堂之上寻找盟友,却发现内阁之中无一人支持。
就连一向公正的于谦,都保持缄默。
朱瞻基对此无可奈何。
百官见此,态度更甚。
言官跪在朝门之外,以死进谏。
大臣跪至朝堂,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到了民间,读书人更是群情激愤,万民请愿。
“反了,简直是反了天了!”朱瞻基暴跳如雷。
这些人是想要干嘛,逼迫朕?
“这些个文武百官,好得很啊!”朱元璋更是眼神如刀。
难怪朱祁钰曾说,文官集团尾大不掉,已成气候。
现在,抱成一团,希望改变皇帝旨意。
可咱是老了,不是死了。
当真是咱的大刀提不动了吗?
没想到仅仅过儿百年不到,咱的名声就威慑不到别人了。
“走,去看看?”朱元璋背手向外走去。
另外几位皇帝紧随其后。
朝门外!
数百位言官齐聚于此,酷暑烈日,毫不畏惧。
他们心中秉持的是正义。
他们所上之书乃是为国为民之言。
若皇帝斩杀我们,定会成为他人生污点。
咱们也能万古流芳。
“皇上驾到!”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
“臣等请求陛下收回旨意!”言官齐声道。
朱元璋望向这群人,对着身边朱见深道:
“孩子,若是你遇上此等事情,应当如何做?”
朱见深此时尚且年幼,哪里见过这般阵仗,不自觉地靠着万宫女身边,然后奶声奶气道:
“皇太祖,朝廷群臣进谏,那咱听取就行了!”
“就像太傅曾言,为君者,当察纳雅言!”
“可他们的话,根本就不是雅言呢?”朱元璋反问道。
“那就让他们不准跪了。都回家去。”朱见深偏着头,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个答案。
“可他们认为自己的话是好话,你不答应他们就不走呢?”朱元璋继续深入反问。
“这........”朱见深一时无语,他脑中不能理解这一行为。
朱元璋招手,万宫女便将朱见深领了过来。
“皇爷爷教你如何办?”朱元璋右手举起。
一群锦衣卫鱼涌而入,抽出利剑。
群臣顿时懵了。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杀!”朱元璋道。
现场之上,顿时血流成河。
鲜血四处飞溅,染红台阶。
朱见深连忙背过头去,朱元璋却拉双手禁锢他的头,强迫他去看。
不经历一番事情,怎能学会成长。
文官固若金汤,相与为一。
怎么破局?
很简单,杀就是了。
杀到他们胆寒,杀到他们跪下,杀到他们战战兢兢。
以往的帝王就是太仁慈了,才敢让这些家臣弄权。
至于道德困境,后世儿孙会如何骂他?
咱老朱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吗?
“告诉那些文官,让他们打扫卫生!”朱元璋落下轻飘飘的一句话。
“同时,朕需要他们为此事给个交代,他们起草,朕批红。”
“要是让朕不满意,后果自负。”
“是!”锦衣卫答道。
这番操作下来,顿时让各位朝臣回忆起了洪武年间。
于是朝廷中诸位大臣,再无反驳。
朱元璋筹措粮草,同时启用北方士子,压制江南文官。
贬黜朝廷相当一部分重臣,起用新臣。
如此这般,使新朝统治彻底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