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梦幻山海录》最新章节。
海风卷起咸腥的气息,拍打在徐衍的脸上。他站在船头,远眺那片被薄雾笼罩的海域,手中紧握的羊皮地图已被汗水浸透。
“先生,前面就是琅邪海域了。”船老大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这地方邪门得很,潮汐乱流多,渔民都不太敢靠近。”
徐衍点点头,目光不曾离开海平面。作为皇家地理局的编修,他奉命核查《海舆志》中记载却未被证实的山川地貌。书中那些零散的记载此刻在他脑海中回响:
“琅邪台位于渤海海岸之间、琅邪山的东边,琅邪山的北边有一座山。一说琅邪台在海中间...”
“韩雁位于大海之中,在都州的南边...”
“始鸠在大海之中,位于辕厉的南面...”
这些记载支离破碎,地理位置似乎相互矛盾,却有一种隐秘的联系。徐衍直觉这些描述背后藏着一个秘密。
船在波涛中颠簸前行,突然一声巨响,船底似乎撞上了什么。船员惊呼声中,船身开始倾斜。
“暗礁!船底破了!”水手喊道。
海水汹涌而入,徐衍抓紧栏杆,眼看着船只迅速下沉。他与几名船员勉强爬上了随船携带的小艇,在惊涛骇浪中挣扎着向着一处海岛划去。
当他们精疲力尽地爬上岸边,才发现这不是普通的海岛。奇形怪状的岩石耸立,植被形态奇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古老气息。
“这是什么地方?”年轻的水手阿明颤声问。
徐衍掏出怀里用油布包裹保存完好的地图和笔记,对照四周环境,心跳加速:“根据记载,这里应该是...琅邪台。但书上说它在海中间...”
“可我们是从岸边游过来的啊!”船老大反驳。
徐衍没有回答,他被岩壁上几乎被苔藓覆盖的刻纹吸引了。拨开植被,露出了复杂的图案和某种从未见过的文字。
“这不是任何已知朝代的文字。”徐衍喃喃道,手指划过刻痕。这些符号让他想起《海舆志》中那些被认为毫无意义的标注。
在岛上探索数日后,他们发现了一处隐藏的洞穴。洞内壁刻连绵,讲述着一个失落文明的故事——这个民族自称“海舆族”,他们掌握着超越时代的地理知识,认为世界的地理结构存在着某种“节点”,连接着大地与海洋的能量。
徐衍恍然大悟:“《海舆志》中的记载不是随意编排的!它们是指引...”
“指引什么?”阿明问。
“指引向某个重要之地。”徐衍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岷江三源、浙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山、韩雁在海中、始鸠在辕厉南...这些不是孤立记载,而是一条路径!”
幸存者们精神为之一振,开始协助徐衍破解岩壁上的秘密。经过数周研究,他们发现海舆族认为地理结构中存在着“三源归一,四海连心”的规律,而琅邪台正是起点。
根据岩壁地图指示,他们修复了小艇,朝着下一站——韩雁岛出发。历经风暴与迷航,他们终于找到了那座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岛屿。
在韩雁岛的地穴中,他们发现了更多线索,指向下一个地点:始鸠。岩壁上刻着:“三江同源而异流,归海之处藏天门。”
“这指的是岷江三条支流!”徐衍激动不已,“但记载说岷江由三条江组成:首条是主流,由汶山发源;北江发源于曼山;南江发源于高山...高山位于成都的西面,入海口在长州的南边。这与已知地理不符啊!”
船老大皱眉道:“先生,我在海上三十年,从未听说岷江有三条入海口。”
徐衍沉思良久,突然拍案而起:“不是 literal 的江河!海舆族用江河比喻能量流动!‘三江’指的是地脉能量的三条通道!”
他们根据新解密的线索,继续向着始鸠进发。在那里,他们发现了最为惊人的秘密:海舆族并非单纯的地理学者,而是守护者。他们守护着一处名为“三天子都山”的地方,那里是“地海之眼”,维持着海洋与大陆的平衡。
《海舆志》的零星记载实际上是保护性的伪装,只有真正理解海舆族智慧的人才能拼凑出真相。
最终,循着浙江源头的线索,他们来到了闽地西北的群山之中。在一处隐蔽的山谷,他们找到了那传说中的“三天子都山”——那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呈三角分布的山峰,中间包围着一处散发着微光的巨大水晶状结构。
“浙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山...”徐衍喃喃道,此刻他明白这里的“发源”不是指河流的起源,而是能量的源泉。
当他们靠近水晶结构,岩壁上的刻文突然亮起。一个声音直接在他们脑海中响起,那是海舆族最后的留言:
“地海之眼维系四洋平衡,然其力渐衰。三百年后,当星位再临,需有智者重调天衡。若失败,海陆将变,万灵危殆。”
徐衍计算出“三百年后”正是当下之时。他与同伴们根据壁上的指示,开始了复杂的调整仪式。
就在这时,一群不速之客出现了——他们是海上闻名的海盗集团“黑潮帮”,不知如何得知了徐衍一行的行踪,企图夺取地海之眼的力量。
在紧张的对峙中,海盗头目狂笑:“朝廷的走狗,多谢你们为我们找到这宝贝!有了这个,我们就能控制整个海洋!”
“你不明白!”徐衍喊道,“这不是武器,这是维持平衡的装置!如果滥用,会导致海陆巨变!”
海盗不顾警告,强行冲击水晶结构。突然间,大地震动,海水倒灌入山谷,水晶发出刺目的光芒。
徐衍当机立断,带领同伴完成最后的调整步骤。光芒达到顶峰,然后突然收敛。海盗们被震飞出去,而徐衍一行却安然无恙。
平衡得以维持,但水晶上的光芒明显减弱了。
返回朝廷后,徐衍提交了修订后的《海舆志》,删去了关键线索,只保留基本地理信息。他因此受封赏,却无人知晓真正的经历。
十年后,已辞官隐退的徐衍站在海边高处,身边跟着已成长为得力助手的阿明。
“先生,当年我们真的做对了吗?地海之眼的力量还在衰减。”阿明忧虑地问。
徐衍望向远方:“我们争取了时间。海舆族的智慧需要传承下去。我已经找到了几位可信的学者,将秘密分散传授给他们。总有一天,当世界准备好时,会有人真正理解并保护地海之眼。”
海风吹起徐衍的花白鬓发,他的目光越过波涛,仿佛看到了那个隐藏在文字与传说之间的真实世界——一个需要守护的、活着的世界。
“地理不是死记硬背的山川河流,阿明。它是大地的血脉,海洋的呼吸。我们的责任是读懂它,守护它,直到永远。”
海浪轻拍着礁石,溅起的飞沫在月光下如碎银般闪烁。徐衍站在岸边的小屋里,望着桌上摊开的三卷手稿,眉头紧锁。
十年过去了,地海之眼的能量仍在缓慢衰减。他按照海舆族留下的方法维护平衡,却总觉得力不从心,仿佛还有什么关键信息被遗漏了。
“先生,陈学士到了。”阿明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一位清瘦的中年人。
陈学士拱手行礼:“徐先生深夜相召,所为何事?”
徐衍示意他近前:“我反复研读海舆族留下的经文,发现我们可能误解了最重要的一点。”他指向手稿中的一段符号,“这并非指‘星位’,而是指‘心位’——不是星辰的位置,而是人心的位置。”
陈学士俯身细看,面色逐渐凝重:“这么说来,地海之眼的平衡不仅依赖天地运行,还与人心向背有关?”
“正是。”徐衍叹息,“海舆族留下的警告中‘若失败,海陆将变’,我们现在看到的不过是海平面微微上升,气候略变异常。但我担心...”
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接着是人们的惊呼。三人冲出屋子,只见海面上波涛汹涌,一道奇异的光柱从海底直射天际。
“是地海之眼的方向!”阿明惊呼。
更令人震惊的是,光柱中隐约可见一座山的轮廓——那正是传说中的琅邪台,本该淹没在海中的神秘之地,此刻竟短暂地显形于世间。
第二天,消息传开:各地同时出现异常现象,岷江水一夜之间改了道,浙江源头三天子都山地区发生轻微地震,而原本记载中“位于大海之中”的韩雁岛,竟然与大陆连接了起来。
徐衍面色苍白:“平衡正在失控。地海之眼不是衰减,而是在重组——按照人心所向重组。”
“人心所向?”陈学士不解。
“海舆族认为地理与人心相通。如今世道,权欲横行,贪婪无度,地海之眼感应到了这一切。”徐衍展开一幅地图,“看,这些异常出现的地点,正是《海舆志》中记载的关键节点。”
就在这时,一名信使匆匆送来急件:朝廷得知地理异象,认为是徐衍当年修订《海舆志》时隐瞒真相所致,已派人前来捉拿他。
阿明急切道:“先生,我们得赶快离开!”
徐衍却异常平静:“不,这正是我等待的时刻。海舆族守护的秘密不该再隐藏下去。是时候让世人知道真相了。”
他转向陈学士:“你还记得始鸠岩壁上的那句刻文吗?‘三江同源而异流,归海之处藏天门’?我原以为这是比喻地脉能量,但现在明白了——‘天门’不是地方,而是时机。当三江再次同源之时,就是地海之眼完全开启的时刻。”
陈学士震惊:“可是三江早已不同源了!”
“会再次同源的。”徐衍指向窗外,“看岷江的新河道,它正在向古河道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