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第331章 早朝之上(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超神永乐时代》最新章节。

朱瞻墡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些文官们搞事情,文官集团的贪婪是天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被前宋给惯坏的,要知道,在宋以前,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是文武平衡的,文官根本管不了武将,但这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武将必须忠诚于皇帝,或者忠诚于那一朝。

但是因为唐朝的节度使的制度,导致武将可以掌控一个地区所有的权力,甚至是跟藩王没什么两样。

再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原因,武将自宋朝开始,就变成了没有实权的空职,被文官所摆弄。

武官的升降,全部都由文官说了算,再加上赵宋皇帝的懦弱,使得整个南北宋时期,文官大行其道,掌控着整个朝廷的权力。

可是尝过了这种滋味的文官集团们,在元的时候,没有成为朝堂上的一股力量,说到底,元朝根本就不用他们。

于是他们一直到大明建立之后,才慢慢的形成现在大明的文官集团。

而洪武朱元璋时期,他们不敢试图触碰皇权,洪武四大案,除了蓝玉案以外,将他们给杀怕了,他们只能等到朱元璋薨逝之后,再试图掌控朝堂。

洪武后期,太子朱标薨逝,太子之位空悬,朱元璋没办法,让朱允炆当了太孙,可是朱允炆的能力实在是太弱了。

再加上自小被文官们洗脑,认为恢复周礼,行井田,才能够使天下大同。

朱元璋创立的藩王制度,本来就是为了拱卫皇权,但是朱允炆却在这些文官的忽悠下,对自己的叔叔下手。

结果就是被朱棣给抢了江山。

朱棣虽然跟朱元璋很像,但是还是少了朱元璋的狠辣,在贪官污吏上,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威胁到大明江山,朱棣还是很少会大肆杀戮官员的。

再加上内阁制度的出现,这些文官开始试图掌控军权,一开始的时候,朱棣其实是默认的,以文御武,虽说可能会变成前宋,但是如果加上他这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祖训在。

大明怎么着也不会变成前宋。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朱瞻墡出现了,超级基因,延寿药剂,各种发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等,各种制度的出现,极大的限制了文官集团。

可是朱棣宠爱,文官集团也找不到朱瞻墡的把柄,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而且在这四百五十多年来,文官集团每时每刻都在试图将军权给拿到手,这可不是朱瞻墡想要看见的结果,朱棣也不会纵容这些文官,于是他们连同他们的九族,都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文官还想搞个太空版的闭关锁国,这是要干什么?这是想干什么?

在朱瞻墡看来,文官集团这是在找死!

..........

半个月后,朝堂之上,鼓吹外星文明威胁论的声音越来越大,现在甚至是传到了民间。

虽然朝廷有报纸掌控舆论,但是有些东西越离谱越好,你像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这不都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吗?

有任何记载吗?你要说西汉司马迁写了史记,记载了盘古开天,那你说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

他看见了?

不可能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关于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一朝穿越重生成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农家子,还多了几个半大孩子,听着龙凤胎喊他爹,母胎单身多年的林流云彻底懵了。
七柳八流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关于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大明已成历史,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附身到流亡吕宋的亡明皇孙朱和埸身上。最初,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朱和埸迷茫而丧气。然后……“帝国崛起系统已上线……“恭喜宿主获得系统全面强化!“恭喜宿主获得大明神机营官兵500人!全员配备米尼步枪。“恭喜宿主获得米尼步枪全套制造图纸。……在从系统获取高尖端武器的同时,朱和埸开展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军事科技,
咸鱼太暴躁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简介: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动漫女主小智的旅行结束,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少年意外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成为小智。他以神奇宝贝大师为目标横扫各大联盟,结识各地区女主,留下一场无憾之旅。
无聊的青铜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关于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西工大歼10c总师林天重回1949年,成为一名刚回国的赴美留学生,两世为人的他掌握了枪械,坦克,飞机,火箭,导弹,航天等多项技术。此时,龙国初立,满地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孱弱,军工更是一片空白。林天毅然决然投身军工事业。1950年10月,半岛战争爆发,鹰酱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斗,龙国胆敢参战就打回石器时代。然而当志愿军全副武装出现在半岛时,17国联军全懵了:自动
三更有戏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