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父之新仇旧恨》最新章节。
陇山行断不回首﹐一番回首添白头。
出塞
闻道南使归﹐路从城中去。
岂如车之瓶﹐犹挂归去路。
引首恐过尽﹐马疾忽无处。
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
妾在靖康初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闯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至﹐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这三首诗﹐借被金兵掳去北国的女子之口﹐诉说被金国占领下的沦陷区百姓的羞愤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间接地揭露和鞭笞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苟且偏安,媚敌卖国,认贼作父的丑恶嘴脸。
曹勋的诗在当时相比岳飞、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诗人的诗词显得平庸无奇。但他在政治上对以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媚敌求和,纳贡称臣的屈辱妥协政策,深感羞愧和不满﹐从《出塞》序言中流露出忧国怜民的爱国情怀。
明朝末年,中华大地上一支新生力军从关东边陲白山黑水间崛起,并迅速入关占领了全中国。这个新生政权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在这个新王朝中,曹氏家族的社会地位虽然—落千义,降为下贱的‘包衣奴才’,然而在文化相对落后的满州八旗文化领域却占据主导地位。后金在辽东建国初期,贡生出身的曹世选便被委任沈阳县令,入关后他的儿子曹振彦出任了大同知府,继而升为江浙巡盐御使。由于父子都干得非常出色,使清廷看中这个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素质,曹振参的长子曹玺之妻孙氏——雪芹的高祖母被选中做了康熙幼年的乳母。康熙继位皇帝后,为报哺乳之恩,夫以妻贵,派“奶阿玛”曹玺以内务府郎中身份出任江宁织造总管。这个皇差非同小可,因为是皇帝直接派任,行使钦差大臣的职权,在管理织造的同时,还有监督地方官吏的权力。
曹玺—到江南,立刻表现出他—身所兼多职的领导才能﹐首先对企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例如直接从蚕户手中买丝及染料,省去了奸商从中重利盘剥,节省了大量资金,专门设立织工培训机构,使机房不但不缺技工,而且由于织工枝术熟练,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企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了织工工资,使原来为“江宁—害”的织造成为惠及江南民众企业。原来织造自明朝就是民间—害﹐太监代理﹐腐烂积弊﹐坑国害民,不可究治。要把糟糕透顶的帝国首屈—指的特大型企业治理好,没有手托青天,力挽狂澜的本事是办不到的。
曹玺不但干好了本职工作,而且特别关注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带头捐款捐物赈济灾民。对地方官吏留意观察与评判,都按时准确公正地向皇上汇报﹐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许和嘉奖。曹氏家族崇文尚武的家风,在曹玺身上又一次得到很好的休现。
康熙二十三年,曹玺积劳成疾,病卒于任所。
江南民众对曹玺的故去十分痛惜﹐在已立生祠表示祟敬的同时,又上疏请求朝廷把曹玺列八名宦词。士大夫,文人雅士纷纷赋诗撰文为之颂念,帝师熊赐履在其挽诗中写道︰
文采风流冠八旗,德泽江南誉全璧。
云间己应修文召﹐石上犹传锦字诗。
皇上为照顾曹家﹐特意把三年—轮换的织造官制度改为世袭制,曹玺死后,让他长子曹寅继任了江宁织造署总管。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曹寅更是—代奇才高士﹐超迈恒流。”(周汝昌·曹雪芹传)他生于顺治十四年,小康熙四岁。四岁就能精确分辩汉字平仄四声。有圣童之美誉。因为是康熙的‘嬷嬷兄弟’﹐两人从小就是亲密伙伴。如今康熙坐了龙庭﹐更偏看—眼﹐下诏父职子继,
曹寅去江宁织造上任,因见院中只有先父遗栽的—株苦楝树,旁边有座草亭。于是绘图征集文人雅士题颂,以留作纪念。集名家诗赋多不胜数。其中有句“闻名先觉苦”。而曹玺栽苦楝树的目的就是让子孙后代牢记包衣奴才的辛苦与耻辱。于是,把自己的别号“荔轩”改为“楝亭”,他这样做,不仅是为慎终追远﹐缅怀亡父遗恩,也是暗寓身世悲深的苦涩。
含辛茹苦换来了皇帝的信任,随之也带来了殊荣。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以江宁织选为行宫,曹寅承办了空前隆重的接驾盛典。
原来﹐康熙自十四岁亲政以来﹐经历过数次巨大风险:清除鳌拜,平定三蕃叛乱,征讨准葛尔丹……到此,国势政局趋于隐定,太平盛世即将到来。为收买南方士子之心,巩固大好局势,康熙出于多层政治目的,决定举行南巡旷典。
皇帝的这一旷典,给沿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热闹。康熙在执政期间,这样的南巡举行六次,而曹寅就独自亲手操办了四次按驾大典,加上扬州,苏州等处重要地点合办共十二次之多。那种阵势气派,通过雪芹小说《石头记》第十六回赵嬷嬷口中说出来︰“哎哟哟,不是我们亲眼看见,说给谁听也不信——别说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顾不得了……”
皇上从杭州回到江宁,再住织造行宫。曹寅老母亲——康熙的乳母孙氏老夫人(此时己晋封一品诰命夫人)出面拜见皇上、太后、皇后等皇家内眷。
康熙问︰“嬷嬷多大年纪了?”
“回皇上话﹐老奴今年六十八岁,望七之年了。”
康熙十分高兴,时值初夏,天气晴和,庭院里萱花盛开﹐康熙睹景生情,回想四十年前的哺育之恩,百感交集,主刻传唤来文房四宝﹐提起大“抓笔”﹐挥毫泼墨写下“瑞萱堂”三个大字。酬谢抚育自己,倍受辛劳的孙嬷嬷。
喜讯传开,立刻轰动了大江南北。许多士夫文人纷纷题诗属文祝贺。这—殊荣﹐标志着曹家荣华富贵达到顶点。
与此同时,曹寅管理下的江宁织造也发展到了顶盛时期﹐有织机五万台,从业织工二十五万人。堪称大清国独一无二的特大丝织作坊。
与其说曹寅是大清王朝的三品大员,管理大型织造作坊的企业家,不如说他是天才诗人,剧作家更为贴切。父亲曹玺病故的时侯,他正在宫廷康熙身边的担任“哈哈珠塞”(少年侍卫),当时,他武功超群,胆识过人,在诛擒权臣螯拜的激烈战斗中功勋卓著。
康熙十七年正月,诏开博学鸿儒科考试,年方二十岁的曹寅做“銮仪卫”的“治仪正”,有机会与入宫参加考试的名流硕学结识来往,甚遂其慕贤会文的夙愿,结识了顾景星、施闰章、陈其年、尤侗、姜宸英等诗词巨擘,鸿儒大贤。他们此后都没有忘记曹寅,经常赋诗相赠,倍加赞誉。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不屑事清的前明遗民,峻介难近的杜岕也时常以诗寄给他﹐由此可见曹寅的人格何等高尚了。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奉命以内务府广储司郎中身份出任苏州织造。从此,曹家重回江南﹐碾转在苏、宁、扬三城,直到抄家后返回北京。
曹寅在北京时已经编纂成诗集《荔轩草》。到苏州后开始了戏剧创作,先后写出了《北红拂》《续琵琶》《太平乐事》。续琵琶被孙子雪芹写入《石头记》中。他诗、词、曲三般并进,刻印书、藏书事业也相继展开。楝亭图征题积累工程也颇具规模,至今传世,成为珍贵文化遗产。
曹寅曾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官职是钦点两淮巡盐御史,妹夫、女婿都是朝廷大员。正如其孙曹雪芹在书中写的︰“我家自开国定鼎以来,赫赫扬扬已近百年”正是由于这祥的家族,家庭﹐才诞育培养了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旷世奇才。雪芹的文学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祖父曹寅对他来说是不可估量的灵智才华的最亲近的源头。(周汝昌·曹雪芹传)
正是︰
魏武父子重诗文,文釆风流今尚存。
雪芹泣血著红楼,独领风骚冠古今。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