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塞音老仙闹大明》最新章节。
同时回购的还有塞音版的大明钞,但这批钞票非常特殊,当时塞音银行是做了1:1的白银准备(按照大明的要求,这批银子运不回塞国),因此塞音版的大明钞相当硬挺,随时可以在大明的塞国银行分号兑换出现银,也就没有挤兑的现象。
好比后世你也不可能把有钱人手里的美金、黄金全收上来一个道理。
这一波币值改革是良性的,为大明的商品经济繁荣猛输了一股血。
老朱就是个破落户出身,当初的国家金融设计就大有问题。
一方面不许白银流通,一方面铜钱投放严重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每年大明铸造的铜钱约1.9亿文,按6000万人口计,平均一个人只有3文钱。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一桌十个人玩扎金花,打底一毛钱,一块钱封顶。可是每个人手里只有一块钱的本钱,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得劲?
这么点儿钱玩个毛线啊!
通过扎金花你就会发现,适度货币宽松,有利于经济繁荣。同理,你也不能放水太多,好比同样一毛钱的底,你每人带来一个亿,那么多出来的那些个钱是没有效率的。
既然货币改革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税收改革。
大明的税收一直是收粮食、丝麻这些实物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徭役的名目也逐渐繁多,例如前文提到的皂隶银等。
到了永乐十六年,朝廷颁发诏令: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以银钱代税,其实就是后来张居正改革中“一条鞭法”的核心要义。
要说永乐朝的民生比之明朝中后期还是强许多的,底层百姓当然很辛苦,但没苦到后来那般田地。
变数自然在于塞国,那边的农民原先也是大明的百姓,现在人家那边过得什么日子?你再怎么封锁消息,老百姓还是知道一些的,毕竟那么多年的劳务派遣还是有大明人看到那边的实际情况的。
一比较下来,大明百姓的痛苦指数蹭蹭往上涨。官府就只能把塞国的老百姓说的水深火热,要不你让这边的人怎么活?
但陶氏益农推行良种玉米,百姓是算不清这笔账的。
陶氏益农的玉米种子卖给各地官府是8分钱一斤,一亩地5斤种子,需要4毛钱。可天知道明朝官府卖给老百姓是多少钱啊,关键你这玩意儿还不让留种。
增产当然是好事,可交税是拿钱算的,到时候你官府怎么收税?
玉米算是副粮、杂粮,跟大米小麦的价格自然是不同的。
官府可不管你那个,有些地方官府甚至派兵丁纵马践踏老百姓的庄稼,非逼着人家改种玉米。
这都算好的,还有些官府把陶氏益农免费配送的【玉米营养粉】扣下,然后向农民收二茬钱。
老百姓哪里懂营养粉有啥用,你不给我大不了不用呗。结果说好的良种,到了抽穗的时候软趴趴到了一地,颗粒无收的比比皆是。
本来想着算计大明老农的陶氏代表都看不下去了,回去把大明百姓的惨状一说,直接给管理层干出负罪感了。
老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情也没用,你就算想捐钱捐粮,也到不了那边老百姓头上。
这一年陶氏益农的玉米在大明推广了500万亩,销售额高达200万元!
别看这个数量大的吓人,其实主要是陶氏的种子卖完了,要不还能卖更多。对比清朝的玉米种植面积将近1亿亩(0.97亿亩),只能说大明的农业市场潜力还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