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就在这时,地面突然震动起来,街道上的螺旋纹路发出微弱的光芒。刀疤脸和林深都愣住了,停止了打斗。
“怎么回事?”刀疤脸疑惑地说。
林深突然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记载,螺旋纹路不仅与天文历法有关,还能感知金属的气息。刀疤脸的匕首是金属做的,刺在纹路上,触发了某种机关。
只见街道两旁的房屋里,突然涌出大量的沙子,这些沙子顺着螺旋纹路流动,朝着中央的塔楼汇聚。刀疤脸等人脸色大变,想要逃跑,却被沙子困住,动弹不得。
“这……这是什么鬼东西!”刀疤脸惊恐地喊道。
林深和老周趁机挣脱,朝着地下通道的方向跑去。他们跑回地下通道,发现通道里也开始涌出沙子。两人不敢停留,拼命往上跑,终于冲出了洞口。
洞口外,风沙已经停了,阳光照在戈壁上,显得格外刺眼。林深和老周瘫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
“吓死我了,差点就埋在里面了。”老周说。
林深点了点头,他回头看了一眼洞口,沙子还在不断涌出,很快就将洞口掩埋了。他知道,黑石城又被埋在了沙子下面,那些盗墓贼也永远留在了那里。
“我们赶紧离开这里,然后联系文物局和警方。”林深缓过劲来,掏出卫星电话。信号在戈壁深处时断时续,他举着电话走了十几分钟,才终于接通了敦煌文物局的电话,将发现黑石城和遭遇盗墓贼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明。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听完后十分震惊,当即表示会立刻组织考古队和警力赶来,让林深在原地等候,注意安全。挂了电话,林深和老周回到陷在流沙里的越野车旁,试图将车挖出来,可流沙松散,挖开的沙子很快又会填回去,两人忙活了半天,也只让车轮露出了一小截。
“算了,先别管车了,等文物局的人来了再说。”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我们先找个阴凉的地方歇着,戈壁的太阳太毒,待久了会中暑。”
两人在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下坐下,林深拿出父亲的笔记本,再次翻阅起来。最后几页除了记录黑石城的发现过程,还有一段模糊的字迹,似乎是父亲临终前写下的:“黑石为钥,七星为门,内藏文明之火,亦藏毁灭之劫。慎之,慎之。”
林深心中疑惑,“文明之火”或许指的是黑石城的文物和历史,可“毁灭之劫”又是什么?难道塔楼里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他想起那些盗墓贼,若是他们真的集齐七块黑石,打开塔楼大门,后果不堪设想。
傍晚时分,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林深和老周赶紧站起来,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十几辆越野车和警车朝着他们驶来,为首的正是敦煌文物局的局长张教授。
张教授下车后,快步走到林深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林深同志,辛苦你了!你发现的黑石城,对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林深将父亲的笔记本、黑石碎片和地图交给张教授,又详细讲述了进入黑石城的经过,以及遇到盗墓贼的事情。张教授听完后,脸色凝重:“没想到竟然有盗墓贼盯上了这里,幸好你及时发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已经联系了当地警方,会对这一带进行全面搜查,防止还有其他盗墓贼潜伏。”
随后,考古队和警方开始行动。警方在附近的沙丘里搜索,果然发现了那三个盗墓贼的踪迹——他们被困在流沙里,已经奄奄一息,被警方成功解救并逮捕。考古队则在林深的带领下,来到掩埋黑石城入口的地方,开始进行发掘。
发掘工作进行得十分艰难,戈壁的风沙很大,刚挖开的沙子很快又会被掩埋。考古队员们只能一边挖掘,一边用木板和钢架固定,防止流沙再次将入口掩埋。
三天后,黑石城的入口终于被重新打开。张教授带领考古队员,带着专业的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走进地下通道。林深和老周也跟了进去,他们想要看看塔楼里到底藏着什么。
再次来到地下古城,考古队员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街道、房屋、城墙保存完好,陶器、石器等文物散落其中,仿佛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刚刚苏醒。
“太不可思议了!”张教授激动地说,“从这些文物的风格来看,这座古城应该建于汉代,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一座重要城市,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埋在地下。”
考古队员们开始对古城进行系统性的发掘和记录,林深则跟着张教授,来到中央的塔楼前。塔楼的大门依旧紧闭,门上的七个凹槽清晰可见。张教授仔细观察着凹槽,又看了看林深带来的黑石碎片,说:“这些黑石应该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只是我们现在只有两块,还需要找到另外五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的日子里,考古队在古城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陆续找到了另外五块黑石。每一块黑石上都刻着不同的符号,分别对应着北斗七星的七个星位。
集齐七块黑石后,张教授决定打开塔楼的大门。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黑石放进凹槽里,当最后一块黑石放进凹槽的瞬间,塔楼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从里面扑面而来。
塔楼内部是一个螺旋形的楼梯,通往顶部。林深和张教授带着几名考古队员,沿着楼梯往上走。楼梯的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记录着黑石城的历史——原来这座古城曾经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商贸重镇,后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被埋在了地下,城中的居民也因此迁徙他乡。
走到塔楼顶部,众人看到一个圆形的房间,房间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鼎,鼎中燃烧着一团微弱的火焰,火焰周围摆放着七件青铜器,分别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
“这就是‘文明之火’吧?”林深轻声说,“父亲笔记本里提到的,应该就是这个。”
张教授点了点头,他仔细观察着青铜鼎和青铜器,说:“这些青铜器都是汉代的珍贵文物,尤其是这个青铜鼎,上面刻着的铭文,详细记录了黑石城的历史和商贸活动,对研究汉代的丝绸之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就在这时,房间突然开始震动,青铜鼎中的火焰变得异常旺盛,墙壁上的壁画也开始脱落。张教授脸色一变:“不好,塔楼要塌了!我们赶紧出去!”
众人赶紧沿着楼梯往下跑,刚跑出塔楼,整个塔楼就轰然倒塌,扬起的灰尘弥漫了整个古城。考古队员们都松了口气,幸好撤离及时,没有人员受伤。
虽然塔楼倒塌了,但考古队在黑石城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他们在古城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丝绸等,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保存完好,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和商贸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林深站在古城的街道上,看着考古队员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他终于找到了父亲失踪的真相,也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父亲的遗体被考古队妥善安葬在敦煌的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考古学家林正明之墓”,旁边还放着一块从黑石城出土的黑石,象征着他对黑石城考古事业的贡献。
老周因为帮助考古队找到了黑石城,还提供了重要的地形信息,被文物局授予了“文物保护志愿者”的称号。他逢人就说:“我这辈子跑遍了戈壁,没想到还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值了!”
几个月后,黑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出土的文物被运往敦煌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黑石城文明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考古专家。林深作为黑石城的发现者之一,也受邀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
开幕式上,张教授发表了讲话:“黑石城的发现,填补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研究的空白,让我们对汉代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感谢林深同志和他的父亲林正明先生,是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让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重见天日。”
林深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历史和文明等待着被发现,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被保护。他会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在考古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走下去,为守护民族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览结束后,林深回到了博物馆,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工作。他将父亲的笔记本和黑石城的考古资料整理成册,编写了一本《黑石城考古记》,详细记录了黑石城的发现过程和考古成果。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研究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参考资料。
闲暇之余,林深还会回到敦煌,去黑石城的发掘现场看看,去烈士陵园给父亲扫墓。每次站在父亲的墓前,他都会想起父亲信上的话:“西出阳关,黑石为记,遇河而止,慎入七星。”他知道,父亲的话不仅是对他的提醒,更是对所有文物保护者的告诫——文物保护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守护好民族的根脉和历史的传承。
这天,林深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着名的考古学家,他在邮件中说,看到了《黑石城考古记》,对黑石城的文明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与林深合作,共同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古城遗址。
林深看着邮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父亲未竟的事业,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下去,而他,也将带着父亲的期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发现更多的历史奇迹,守护更多的文化遗产。
林深握着鼠标的手微微一顿,邮件末尾那句“期待与你共同探寻丝绸之路的文明密码”,让他想起父亲书房里挂着的那幅丝绸之路地图——泛黄的绢布上,用朱砂标注的路线像一条蜿蜒的血脉,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写下“期待合作”四个字,点击了发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个月后,林深登上了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航班。此次合作的对象是土耳其考古学家凯末尔,对方团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一处疑似汉代商队遗址,希望能结合黑石城的考古资料,还原丝绸之路中段的商贸路线。飞机穿越云层时,林深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夹着父亲当年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里,父亲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连绵的沙丘,眼神里满是对未知的向往。
抵达伊斯坦布尔后,凯末尔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位五十多岁的考古学家,留着浓密的胡须,笑容爽朗:“林,你的《黑石城考古记》我读了三遍,那些关于螺旋纹路的研究太精彩了!我们发现的遗址里,也有类似的纹路,或许这是汉代商队留下的标记。”
林深跟着凯末尔前往安纳托利亚高原。遗址位于高原深处的一片河谷旁,四周是连绵的雪山,考古队员们已经在这里搭建了临时营地。凯末尔带着林深走到遗址中央,指着地面上的纹路说:“你看,这些纹路与黑石城的螺旋纹路几乎一致,只是规模更小,像是人为刻画的路标。”
林深蹲下身,用手轻轻拂过纹路表面,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纹路的细节,发现纹路的末端刻着一个小小的“汉”字。“这确实是汉代的风格,”林深激动地说,“而且这个‘汉’字,与黑石城陶器上的铭文完全相同,说明这里曾经有汉代商队停留过。”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深和凯末尔的团队一起,对遗址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他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文物,包括五铢钱、陶俑、丝绸残片,还有一些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碎片。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在遗址的一个窖穴里,发现了一本用丝绸包裹的竹简,竹简上的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是一封汉代商队写给家人的家书。
“这太珍贵了!”凯末尔拿着竹简,激动地说,“这封家书不仅能证明汉代商队曾经抵达过这里,还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是研究丝绸之路人文历史的重要资料。”
林深点了点头,他想起父亲笔记本里提到的“文明之火”——这些文物、这些文字,不正是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火吗?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睡,如今被重新唤醒,向世人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沧桑。
就在考古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高原。暴雨引发了山洪,遗址的部分区域被洪水淹没,一些刚出土的文物也面临着被损坏的危险。林深和考古队员们冒着大雨,用塑料布覆盖文物,将已经出土的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不行,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凯末尔看着不断上涨的洪水,焦急地说,“遗址的核心区域很快就会被淹没,我们必须尽快抢救里面的文物!”
林深环顾四周,发现遗址旁边有一座废弃的石屋,他赶紧说:“我们可以把文物转移到石屋里,那里地势较高,应该能避开洪水。”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冒着大雨,将文物一件件搬到石屋里。林深负责搬运那本珍贵的竹简,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他却丝毫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将竹简抱在怀里,生怕有一丝损坏。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所有文物都被安全转移到了石屋里。林深和考古队员们站在石屋门口,看着洪水淹没了遗址,心中既庆幸又担忧——庆幸文物没有受损,担忧遗址会被洪水破坏。
暴雨过后,林深和凯末尔的团队对遗址进行了重新勘察。他们发现,洪水虽然淹没了遗址的部分区域,但也冲刷出了一些新的遗迹,包括一条通往山谷深处的通道。林深和凯末尔决定沿着通道探索,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发现。
通道狭窄而陡峭,两旁的岩壁上布满了青苔。走了约莫半个小时,他们来到一个宽敞的洞穴里。洞穴的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壁画上描绘着汉代商队与当地居民贸易的场景,还有一些西域的动物和植物,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太精美了!”林深惊叹道,“它们不仅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还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凯末尔仔细观察着壁画,突然说:“林,你看这里!”他指着壁画的一个角落,那里画着一个巨大的黑石,黑石上刻着螺旋纹路,旁边站着几个穿着汉代服饰的人,像是在举行某种仪式。
林深心中一震,这个场景与黑石城石台上的巨大黑石何其相似!难道汉代商队与黑石城有着某种联系?他赶紧拿出父亲的笔记本,翻到关于黑石城螺旋纹路的记载,对比壁画上的图案,发现两者的纹路完全一致。
“我想,我们找到了黑石城与西域商队的联系!”林深激动地说,“这些壁画证明,汉代商队不仅将中原的文化和商品带到了西域,还将黑石城的文明符号传播到了这里,形成了一条跨越东西方的文明纽带。”
凯末尔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同:“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还为研究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林深和凯末尔的团队对洞穴和遗址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他们在洞穴里发现了更多的文物,包括汉代的铜镜、西域的金银器,还有一些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这些文物进一步证明了汉代商队与黑石城、西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考古工作结束后,林深和凯末尔共同撰写了一篇题为《丝绸之路中段的文明纽带——从黑石城到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的考古期刊上。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到中国后,林深受邀参加了在敦煌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论坛上,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介绍了黑石城和安纳托利亚高原遗址的考古成果,展示了那些珍贵的文物照片和壁画临摹图。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之路、文化之路。”林深站在台上,声音坚定而有力,“从中国的黑石城到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从汉代的竹简到西域的壁画,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和遗迹,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共同传承。”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凯末尔坐在台下,朝着林深竖起了大拇指。林深看着台下的观众,心中充满了感慨——父亲当年追寻的文明梦想,如今正在被更多的人续写;黑石城的“文明之火”,不仅照亮了中国的考古事业,还点燃了世界对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的热情。
论坛结束后,林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家文物局决定成立“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与研究中心”,邀请他担任副主任,负责协调国内外的考古合作项目。林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他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林深带领团队,与多个国家的考古机构开展合作,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国发现了多处丝绸之路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他们还建立了丝绸之路文物数据库,将各国的考古资料整合起来,为全球的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便利。
这天,林深带着团队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一处唐代遗址的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黑石上还刻着一个“林”字。林深拿着黑石,心中一震——这个“林”字,与父亲笔记本上的字迹何其相似!
他赶紧将黑石收好,回到营地后,仔细查阅父亲的考察记录。在记录的最后一页,他发现了一行被忽略的小字:“撒马尔罕,黑石为信,盼后人续之。”
林深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终于明白,父亲当年的考察,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黑石城,更是为了追寻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而自己,不仅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还将这条文明之路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林深站在撒马尔罕的古城墙上,看着远处的沙漠和绿洲,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丝绸之路的文明探索永无止境,还有更多的遗址等待着被发现,还有更多的文物等待着被保护。而他,会带着父亲的期望,带着对文明的敬畏,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让丝绸之路的“文明之火”永远燃烧,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