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吴贤正蹲在石灯塔的基座旁,用糯米灰浆粘合最后一块残石。指尖的灰浆还没干透,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是派去侦查的抗联战士小马,他的马鬃上沾着血,手里的枪还在冒烟:“吴先生!日军的轰炸机群朝这边来了,最少有二十架,还带着燃烧弹!”
吴贤心里一沉,刚粘合好的石块差点从手里滑落。他赶紧站起身,朝着地宫的方向大喊:“快让百姓和伤员进地宫!赵刚,你带一队人去战壕准备,用高射机枪打低空的飞机!”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百姓们扶着伤员,拎着刚打包好的文物残片,匆匆钻进地宫。赵刚带着队员们扛着高射机枪,跑到遗址外围的战壕里,迅速架起枪架。吴贤则和沈文儒一起,把还没来得及搬进地宫的文物箱子,用湿麻布裹了一层又一层,堆在石灯塔的阴影处——那里是遗址里最隐蔽的角落,或许能躲过燃烧弹。
天空很快被阴影笼罩。二十架日军轰炸机排成楔形队列,轰鸣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赵刚盯着越来越近的飞机,大喊:“瞄准机翼!等它们进入射程就开火!”
第一架轰炸机低空掠过战壕,机翼下的燃烧弹像黑色的冰雹一样落下。赵刚扣动扳机,高射机枪的子弹带着火花射向天空,击中了飞机的尾翼。飞机摇摇晃晃地偏离航线,燃烧弹落在遗址外的空地上,燃起一片火海。
“打得好!”战壕里的队员们欢呼起来,可欢呼声很快被更密集的轰炸声淹没。更多的燃烧弹落在遗址里,宫殿基址的木构残件瞬间被点燃,火焰顺着木梁蔓延,很快就吞没了半个基址。
吴贤看着燃烧的宫殿基址,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刚想冲过去灭火,就被沈文儒拉住:“别去!火太大了,会被烧死的!”沈文儒指着地宫的方向,“咱们得守住地宫入口,不能让燃烧弹把入口炸塌,否则里面的百姓和文物就都完了!”
吴贤咬了咬牙,转身和沈文儒一起,搬起石块堵住地宫入口的缝隙。燃烧弹的热浪烤得人皮肤发疼,他们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可谁也没有停下。就在这时,一架轰炸机朝着地宫入口俯冲下来,吴贤赶紧把沈文儒推到旁边的石墙后,自己也跟着扑过去。
“轰隆”一声巨响,燃烧弹落在离入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石块和泥土飞溅。吴贤感觉后背一阵剧痛,伸手一摸,满手都是血——一块碎石划破了他的后背。沈文儒赶紧掏出绷带,帮他包扎:“你怎么样?还能坚持吗?”
“没事,小伤。”吴贤咬着牙站起来,继续搬石块堵缝隙,“地宫不能有事,里面还有那么多人和文物。”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的轰炸机终于带着浓烟撤退了。赵刚从战壕里爬出来,脸上满是烟灰,高射机枪的枪管已经烫得发红:“咱们击落了三架飞机,剩下的都跑了!”
吴贤看着遗址里的火海,心里沉甸甸的。宫殿基址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木构残件变成了黑炭,只有石制的柱础还立在原地。他刚想组织队员们灭火,就听到地宫传来一阵敲击声——是里面的百姓在敲门。
众人赶紧搬开石块,打开地宫门。百姓们扶着伤员走出来,看到外面的景象,都惊呆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着燃烧的宫殿基址,忍不住哭了起来:“咱们的遗址……就这么没了……”
吴贤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妇女的肩膀:“别怕,只要地宫还在,只要文物还在,咱们就能把遗址重新建起来。现在最重要的是灭火,不能让火势蔓延到地宫。”
队员们和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用水桶提水,有的用湿麻布扑火。林兰带着医疗队的护士们,在旁边的空地上设立临时救护点,为受伤的队员和百姓处理伤口。
忙到傍晚,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吴贤坐在地宫门口的石块上,看着被烧得焦黑的宫殿基址,心里满是愧疚。沈文儒走过来,递给她一块从火场里捡回来的陶片:“你看,这是渤海国时期的陶片,上面的花纹还能看清。只要还有这些残片在,咱们就能一点点把文物复原,把遗址重建起来。”
吴贤接过陶片,指尖触到上面的花纹,心里渐渐有了力量。他站起身,对众人说:“大家辛苦了!今晚咱们先休息,明天一早,咱们就开始清理火场,寻找幸存的文物残片。只要咱们不放弃,遗址就不会真正消失!”
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开始清理火场。队员们用铁锹铲开烧焦的木构残件,百姓们则小心翼翼地在灰烬里寻找文物残片。吴贤带着几个队员,在宫殿基址的中心区域挖掘,希望能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
挖到中午,一个队员突然大喊:“吴先生,你快来看!这里有个东西!”吴贤跑过去,看到队员手里拿着一个青铜鼎,鼎身虽然被熏黑了,但上面的饕餮纹还清晰可见。“这是渤海国时期的青铜鼎,太珍贵了!”沈文儒激动地说,“赶紧把它擦干净,放进地宫保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在火场里陆续找到不少文物残片,有陶片、瓷片,还有一些金器和银器的残件。吴贤把这些残片都交给沈文儒,让他分类整理,为以后的复原做准备。同时,他还派人去附近的村子,寻找更多的帮手,一起重建遗址。
可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来——日军的地面部队正在朝着遗址的方向推进,他们想在撤退前,彻底摧毁遗址和地宫,让里面的文物永远消失。赵刚从侦查回来,脸色苍白:“日军有一个联队的兵力,还带着坦克和重炮,估计明天一早就会到。咱们的人太少了,根本抵挡不住。”
吴贤心里一紧,他知道,日军这次是来真的,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召集了队员们、抗联战士和百姓们,在宫地里召开紧急会议:“日军明天一早就要到了,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地宫是咱们最后的防线,咱们要守住地宫,保护好里面的百姓和文物。”
赵刚站起来说:“我带一队人去遗址外围设埋伏,用炸药炸坦克的履带,拖延他们的进攻时间。吴先生,你带着其他人在宫地里做好防御,一旦我们抵挡不住,就赶紧关上地宫门,用石块堵住入口。”
沈文儒也说:“我会把文物残片和珍贵文物都藏在地宫的最深处,用石板封起来,就算日军炸开入口,也找不到它们。”
百姓们纷纷表示,要和队员们一起战斗,保护遗址和文物。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珍贵的遗址。就算是死,我也要和遗址一起,不能让鬼子把它毁了!”
当天晚上,众人就开始做准备。赵刚带着队员们在遗址外围挖了不少陷坑,里面埋上炸药,还在道路上设置了路障。吴贤则带着其他人,在地宫入口处堆起厚厚的石块,只留下一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口。沈文儒把文物残片和珍贵文物都藏在地宫的最深处,用石板封好,还在石板上涂了一层泥土,伪装成普通的地面。
第二天一早,日军的地面部队果然到了。坦克在前面开路,重炮在后面架设,士兵们举着枪,朝着遗址的方向推进。赵刚看着越来越近的日军,大喊:“等坦克进入陷坑区域就引爆炸药!”
第一辆坦克刚走到陷坑区域,赵刚就拉动了引线。“轰隆”一声巨响,炸药爆炸,坦克的履带被炸断,歪歪扭扭地停在原地。后面的日军士兵顿时乱作一团,赵刚趁机带领队员们冲上去,用步枪和手榴弹朝着日军射击。
日军的指挥官气得大喊,下令重炮朝着遗址外围开火。炮弹落在陷坑区域,炸起阵阵泥土和碎石,赵刚和队员们只好撤退到遗址里面,与吴贤汇合。
“日军的火力太猛了,咱们抵挡不住了!”赵刚喘着气说,“赶紧关上地宫门,用石块堵住入口!”
众人赶紧把最后几个百姓推进地宫,然后关上地宫门,用石块把入口堵得严严实实。吴贤靠在石块上,能听到外面日军士兵的喊叫声和重炮的轰炸声,地宫顶部的泥土簌簌往下掉,石门也在微微晃动。
“大家别害怕,地宫很坚固,能挡住炮弹。”吴贤的声音虽然有些发颤,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咱们已经把文物藏好了,就算日军炸开入口,也找不到它们。只要咱们坚持住,就一定能等到援军。”
地宫里的百姓们虽然都很害怕,但看到吴贤坚定的眼神,也渐渐平静下来。林兰带着护士们,为受伤的队员和百姓处理伤口;沈文儒则在一旁,整理着刚找到的文物残片,仿佛这样就能忘记外面的危险。
外面的轰炸声持续了很久,终于渐渐停了下来。吴贤贴着石块,能听到日军士兵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他们好像在试图炸开地宫门。“轰隆”一声巨响,石门被炸开了一个小口,石块和泥土掉了下来。
“准备战斗!”吴贤大喊着,举起洛阳铲,队员们和抗联战士们也纷纷举起武器,盯着石门的方向。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是八路军的援军到了!
日军士兵们听到喊杀声,顿时慌了神,纷纷朝着遗址外撤退。吴贤趁机带领队员们冲出去,与八路军的援军汇合,一起朝着日军追击。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终于被打败,狼狈地朝着远方撤退。
吴贤看着日军撤退的方向,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八路军的指挥官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辛苦了!我们收到消息,就赶紧赶来了,幸好赶上了。”
吴贤笑了笑,刚想说话,就感觉眼前一黑,晕了过去。醒来时,他躺在地宫的临时救护点里,林兰正在为他换药。“你醒了?”林兰笑着说,“你太累了,又受了伤,晕过去很正常。现在没事了,日军已经撤退了,遗址安全了。”
吴贤坐起来,看着地宫里的百姓和队员们,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他们又一次保护了文物,保护了百姓。可他也明白,日军还没有彻底投降,还有很多文物需要他们去保护,还有很多战斗在等着他们。
几天后,吴贤和队员们、八路军的战士们以及百姓们,开始着手清理遗址里的战场,修复被炸毁的地宫入口。沈文儒则带着文物保护队员,继续在火场里寻找文物残片,为以后的复原做准备。
可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日本宣布投降了!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百姓们欢呼雀跃,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唱起了山歌,有的则抱着亲人,激动地哭了起来。
吴贤站在遗址里,看着欢呼的百姓们,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保护文物,重建遗址了。可他也明白,战争留下的创伤还需要很久才能愈合,文物的复原和遗址的重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他站起身,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暗暗发誓:他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去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文物和遗址,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了保护文物而牺牲的英雄们。
可他不知道的是,战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容易。很多文物在战争中流失,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散落在民间,寻找这些流失的文物,成为了吴贤和其他文物保护者们新的任务。而且,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吴贤看着手里的青铜鼎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消失,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那天,百姓们从地宫里涌出来,把带来的红绸子系在石灯塔的残柱上,连灰扑扑的城墙都被贴上了“胜利”的红纸。吴贤坐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看着孩子们围着抗联战士的马奔跑,手里还举着用桦树皮做的小国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林兰递过来一碗热粥,笑着说:“这下能好好喘口气了,以后不用再躲炸弹了。”
吴贤接过粥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立刻喝。他想起之前在火场里找到的那些陶片,还有藏在地宫深处的青铜鼎,突然意识到战争结束只是开始——还有无数文物散落在民间,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在逃难时遗失,更别说那些被炸毁的遗址,重建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心力。“喘口气可以,但不能停下。”他放下粥碗,站起身朝着地宫走去,“得先把里面的文物清点清楚,再想想怎么找那些流失的东西。”
沈文儒已经在地宫里忙活起来了。他把找到的文物残片按照材质分类,陶片堆成一堆,瓷片放在铺着油纸的木箱里,金器银器的残件则用红布裹着,小心地收在铁盒里。看到吴贤进来,他举着一块刻着花纹的陶片说:“你看,这是渤海国的莲花纹陶片,边缘还能拼上之前找到的那块。等把所有残片都拼好,说不定能还原出一整套器物。”
吴贤蹲下来,拿起陶片仔细看了看,突然发现陶片边缘有个细小的刻痕,像是人为做的标记。“这会不会是之前的工匠留下的?”他指着刻痕说,“要是能找到更多有标记的残片,说不定能还原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沈文儒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纸笔,把刻痕画下来:“咱们得把每个残片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以后重建遗址的时候,这些都是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沈文儒带着队员们,把地宫里的文物逐一清点、登记、拍照。他们还在遗址周围的村落里走访,寻找在战争中遗失的文物。有个姓金的老汉,从地窖里搬出一个陶罐,红着脸说:“这是之前鬼子撤退时,我从他们的卡车上抢下来的,当时怕惹麻烦,就一直藏着,现在该还给国家了。”吴贤接过陶罐,看到上面的渤海国绳纹,心里一阵感动——原来百姓们一直都在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
可清点工作刚进行到一半,就遇到了难题。有几个从外地来的商人,听说遗址里有文物,就想花高价买下那些陶片残件。他们找到吴贤,递过来一叠银元:“吴先生,这些破石头对你们没用,卖给我们,还能换点钱修遗址,多划算。”吴贤把银元推回去,脸色沉了下来:“这些不是破石头,是国家的文物,多少钱都不能卖。你们要是再敢打文物的主意,我就报官了。”商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看来战后的文物保护,比打仗还难。”吴贤看着商人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不仅要防着盗掘的,还要防着这些想投机取巧的商人。”沈文儒点点头:“咱们得尽快把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请政府派专人来保护。另外,还得给百姓们讲文物保护的道理,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吴贤觉得沈文儒说得有道理,立刻写了封信,让小李送到附近的县政府,请求派警力来遗址保护文物,同时申请将文物转移到县城的博物馆暂时保管。县政府很快回信,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了十个警察来遗址,协助他们进行文物转移工作。
转移文物那天,百姓们都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装进木箱,再用绳子捆好,扛在肩上往县城走。吴贤和沈文儒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那个青铜鼎,生怕出一点差错。一路上,不少村民站在路边,看着他们的队伍,有的还送来鸡蛋和馒头:“吴先生,你们辛苦了,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