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156章 孔门四忧:修行的警钟(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的暮春,拄着拐杖站在杏坛上,望着满地落英长叹。弟子们围拢过来,见他手中竹简上写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便问:“夫子为何事忧虑?” 孔子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目光掠过远方的泰山:“这四件事,是我终生的忧虑啊。” 话音未落,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杏花,仿佛为这句警示添上注脚。这 “四忧” 如四面镜子,照见人性的短板;又如四面警钟,提醒着修行的方向 —— 修德是立身之本,讲学是传薪之责,徙义是践行之要,改过是进步之途。从孔门弟子的践行到当代人的自省,这 “四忧” 始终是文明进阶的清醒剂。

一、德之不修:品德修养的荒芜

“德之不修” 的 “德”,在孔子眼中是 “仁” 的外显,《说文解字》“德,升也”,引申为 “德行”,即内心的仁心外化为行为的准则。孔子强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认为德是个人立足与社会治理的根基。“不修” 并非全然无德,而是 “虽有仁心,不常修养”,如《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乡愿看似有德,实则因不修而沦为伪善。

孔子本人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曾子转述),将修德化为日常功课。他 “过则勿惮改”,在周游列国时,因 “见南子” 遭子路质疑,便 “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以自省回应质疑;在陈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仍 “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以坚韧修持品德。这种 “不间断” 的修德,使他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达到德的至高境界。

“德之不修” 的危害,在历史中多有印证。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不修德而施暴政,最终被赵穿弑杀;战国时期的庞涓,因嫉妒孙膑才能而设计陷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修德而逞私怨,最终在马陵之战中兵败身亡。这些案例印证了孔子的忧虑 —— 不修德者,虽能得逞一时,终难善终。

修德的典范,首推颜回。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贫困中坚守 “仁” 的品德;“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以自省修德,孔子赞其 “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颜回的修德不是刻意做作,而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的自然养成,正如《周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修德需趁时精进。

汉代的董仲舒,将修德与 “天人感应” 结合,提出 “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认为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举贤良对策》)。他本人 “三年不窥园”,潜心修学修德,“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汉书?董仲舒传》),这种 “内外兼修” 使他既能 “推明孔氏”,又能 “为群儒首”,将修德从个人修养升华为治国理念。

宋代的周敦颐,以 “主静” 修德,提出 “无欲故静”(《太极图说》)。他在《通书》中说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认为修德的核心是 “诚”。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宋史?周敦颐传》),以行动践行修德,这种 “宁弃官不违德” 的坚守,正是 “修德” 的真谛。

当代社会,“德之不修” 表现为功利主义对道德的侵蚀 —— 有人为名利不择手段,如 “学术造假” 违背诚信之德;有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失见义勇为之德。但也有 “感动中国” 人物如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以 “病躯办学” 修奉献之德;王顺友 “马班邮路” 二十年,以 “送信不辍” 修责任之德。这些例子证明,修德仍是当代人的精神刚需,正如孔子所言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二、学之不讲:学问传承的断裂

“学之不讲” 的 “学”,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 “学道”—— 对仁、义、礼、智的探求;“讲” 是 “讲习”“传授”,如《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通过问答讲习,使学问内化。“不讲” 并非无知,而是 “有学不传”,如《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最终导致学问失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将讲学视为使命。他在杏坛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采用 “因材施教” 的讲学方式:对 “朽木不可雕也” 的宰我,仍耐心引导;对 “野人也,不如儒生” 的子路,循循善诱;对 “回也闻一以知十” 的颜回,深入探讨。这种 “有教无类” 的讲学,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垄断,使学问走向民间。

“学之不讲” 的后果,是文明的断裂。战国时期的墨家,因墨子后学 “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各执一词,不讲学交流,最终 “墨离为三”,逐渐衰落;汉代的 “今文经学” 与 “古文经学” 因 “各守师说,不讲融通”,导致经学分裂,“博士弟子” 只能 “专经学习”,难以贯通六经。这些历史教训印证了孔子的忧虑 —— 不讲学则学问僵化,传承断裂。

讲学的典范,莫过于稷下学宫的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学者们 “讲学不辍”,孟子与淳于髡论辩 “男女授受不亲”,荀子与稷下先生探讨 “性恶论”,这种 “讲中学,学中讲” 的氛围,使稷下学宫成为 “百家争鸣” 的摇篮,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唐代的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通过 “讲学论辩” 统一经学。他召集 “国子博士、太学博士” 等学者,“共参议得失”,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的各家注释 “详加考订,去其异端,存其正义”(《旧唐书?孔颖达传》)。在编撰过程中,孔颖达 “每与诸儒论难,必据理以折之”,这种 “讲学式编撰” 使《五经正义》成为唐代科举的标准教材,实现了经学的系统传承。

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 “讲学授徒”,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 “讲学” 与 “践行” 结合。他 “每休沐日,诸生环立,请益不倦,先生倾竭告之,略无倦色”(《朱子语类》),甚至 “病中讲学不辍”,弟子记录其言论编成《朱子语类》,这种 “讲学不息” 使理学思想传遍天下,“自熹没,其学为世所宗,谓之程朱学派”(《宋史?朱熹传》)。

当代的 “讲学” 形式虽变,精神仍在。高校的 “慕课”(MOOC)让优质课程跨越地域(如北京大学《论语精读》在线课程惠及百万学习者);社区的 “百姓讲堂” 将学问生活化(如北京西城区 “宣南文化讲堂” 讲解胡同里的历史);网络的 “知识分享” 平台(如知乎、得到)使 “讲学” 突破时空。这些实践证明,“讲学” 仍是知识传播、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如孔子所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讲学的快乐古今相通。

三、闻义不能徙:道义践行的怯弱

“闻义不能徙” 的 “义”,是 “适宜”“应当”,《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引申为符合道德的行为;“徙” 是 “迁移”“践行”,即 “见义而迁,如向义而行”(《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强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闻义不能徙” 是知义而不行,如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因怯弱或私利放弃道义。

孔子本人 “见义必徙”,周游列国时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知推行仁道艰难,仍 “累累若丧家之狗” 而不改其志(《史记?孔子世家》)。在蒲地,“蒲人止孔子”,以 “盟而后出” 相逼,孔子 “与之盟”,但 “出郭门,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遂去卫”(《孔子家语?困誓》),认为 “要盟(强迫的盟约)非义”,毅然违背,这种 “徙义” 的果敢,展现了对道义的坚守。

“闻义不能徙” 的危害,在历史中触目惊心。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大夫赵盾,“骤谏” 灵公施暴而不听,却 “未出境而返”,既知 “谏是义” 却 “不彻底抗争”,最终灵公被杀,赵盾虽未动手,《春秋》仍书 “赵盾弑其君”,因其 “闻义不能徙”(《左传?宣公二年》);南宋的秦桧,明知 “抗金是义” 却 “主和”,以 “莫须有” 罪名杀害岳飞,因私利放弃大义,沦为千古罪人,印证了 “徙义” 的重要性 —— 义是行为的底线,失守则沦为不义。

“闻义能徙” 的典范,首推子路。他 “好勇力,志伉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 “蒯聩之乱” 中,子路本已逃离,却因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返回,战斗中 “冠缨绝”,仍说 “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以生命践行 “忠义”,孔子闻之 “哭之恸”,说 “自吾有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汉代的苏武,“闻义能徙” 于匈奴十九年。他奉命出使匈奴,因 “虞常谋反” 受牵连,单于 “欲降之”,以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相逼,苏武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又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始终坚守 “忠君爱国” 之义,这种 “徙义” 的坚韧,使他成为 “民族气节” 的象征。

宋代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 “闻义能徙” 的绝唱。元军南下时,他 “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抗元,兵败被俘后,元世祖 “以宰相相许” 劝降,文天祥答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宋史?文天祥传》),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列举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等坚守道义的例子,最终 “临刑殊从容”,践行了 “舍生取义” 的誓言。

当代的 “闻义能徙”,表现为平凡人的勇敢:消防员 “逆行火场” 救人(如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员),是 “勇义”;医生 “驰援疫区” 抗疫(如钟南山 84 岁奔赴武汉),是 “医义”;普通人 “见义勇为”(如杭州 “最美妈妈” 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是 “侠义”。这些行为证明,“徙义” 不必惊天动地,只需在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道义的价值超越生命。

四、不善不能改:过错修正的停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宝可梦:暗之智
宝可梦:暗之智
关于宝可梦:暗之智:重生一世的小智,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呢?藏在心中的黑暗何时才能解脱呢?这一次灭狗豪,征战黑暗空间,收神兽,拿下全部冠军!!!
姜祁画
漫步于无限世界
漫步于无限世界
一气三清,神与道同。不必担忧,不必茫然,怀着好奇与希望,踏上没有终点的旅途吧。第一女主五更琉璃?综漫流,无敌流?穿插一些日常新手试炼-甲铁城-鬼灭之刃(预定)-学战都市(预定)-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预定)-fateAP(预定)-仙剑...
上弦月静色
不负冬
不负冬
秦予安(姩姩)S市顶级豪门小少爷,矜贵无比,玩世不恭,是京圈公认的浪荡公子。他性格桀骜,嚣张跋扈,可偏受造物者优待,容貌俊美。顾琛顾氏财阀新一代掌权人,京圈新起之秀。他手段狠辣,杀伐果决,短短几年束清家族内斗,将顾家收入囊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上位者,危险、冷血、有野心,是京都人人惧怕的存在。很难觉得他会被谁掌控…没人知道他惦记了秦予安十七年。那年他十岁,秦予安四岁,奶呼呼的小团子将糖递给他,邀他跟
雪晴天
排球:他们都说我是天才
排球:他们都说我是天才
关于排球:他们都说我是天才:对排球有着莫名执着的羽生凉介。羽生凉介真的很喜欢排球,他在五岁那一年就认识到了排球这项运动,仅仅260克,轻飘飘的排球却可以发出如此震耳欲聋的声响,让当时小小的灵魂都沸腾了起来。于是凉介国中毕业之后果断选择了排球最强高校白鸟泽,殊不知,这个倒霉孩子一头扎进了宫城这个死亡赛区……数年后的大赛采访中,记者采访到“妖怪时代的各位大明星们对羽生凉介这一选手的看法,大家褒贬不一
兮尔是风
重生之成为知鹤
重生之成为知鹤
在小说世界作女配?她是会如洪荒世界那般卷生卷死,还是摆烂抱大腿?看她是如何玩遍四海八荒。第一卷宅女熬夜猝死重生为知鹤CP东华已完结(不黑白家)第二卷魔女重生为知鹤CP东华(黑白家)已完结第三卷原知鹤重生创飞所有人无CP已完结第四卷新篇章新人物小青龙无CP已完结凤尾花CP东华已完结瑶光上神无CP已完结玄女……(可跳)素锦……完结无CP缈落,CP东华知鹤公主续篇CP待定
果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