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暮春的曲阜,杏坛下的弟子们围坐成圈,柳絮飘落在子贡的竹简上。这位以言语闻名的弟子忽然起身,捧着记录着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简牍问道:“夫子,若有人能广泛施惠百姓,救助众人,算得上仁吗?” 孔子放下手中的《诗》,目光掠过远处耕作的农夫,那农夫正弯腰扶起一株被风吹倒的禾苗,动作轻柔如对孩童。孔子缓缓答道:“这何止是仁,简直是圣啊!尧舜尚且难以做到。所谓仁,是自己想立足也要让别人立足,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践行仁的方法。” 这段对话如同一粒种子,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长为参天大树 —— 它区分了仁与圣的境界,指明了 “能近取譬” 的实践路径,让看似高远的仁道变得触手可及。
一、博施济众:子贡命题中的仁之极致
子贡提出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非凭空构想,而是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回应。当时的鲁国 “三桓专权”,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公室土地,百姓 “老幼转乎沟壑”,《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正是对这种剥削的控诉;齐国 “田氏代齐” 前夜,“民三其力,二入于公”,田成子却 “大斗出贷,小斗收”,以小恩小惠收买民心;晋国 “六卿专政”,赋税繁重到 “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记载 “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这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博施济众” 成为底层百姓的迫切渴望,也成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博施” 的 “博”,意味着范围之广,非一人一户的小恩小惠;“济众” 的 “济”,指向效果之实,不仅是物质救助,更包括精神安顿。《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治水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涂山氏生下启,他仅在家门外听了三声婴儿啼哭便转身离去,最终 “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注之江”,使 “万民乃定,万国为治”,是 “博施济众” 的远古典范;商汤 “桑林祷雨”,以自身为牺牲,“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墨子?兼爱下》记载 “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展现了统治者与民同苦的担当。子贡或许正是看到这些典故,才将 “博施济众” 视为仁的最高表现。
但 “博施济众” 的实现面临三重困境:其一,资源有限性。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一夫百亩” 的产出仅够温饱,《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广泛施惠缺乏物质基础;其二,权力约束性。诸侯大夫多 “厚自封殖”,如季孙氏 “富于周公”,《论语?先进》记载冉有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怒斥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其三,效果复杂性。单纯的物质救助可能滋生依赖,如《管子?侈靡》所言 “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反而扰乱社会秩序。这些困境,使 “博施济众” 成为难以企及的理想。
子贡的提问,暗含着对 “仁” 的量化理解 —— 似乎施惠越多,仁德越厚。这种认知在当代仍有市场,如将慈善捐款数额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某明星捐赠一亿元便被赞为 “大仁”,而社区志愿者十年如一日的服务却被忽视。但孔子的回应,正是要纠正这种片面理解:仁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遵循 “己欲立而立人” 的根本原则。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言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而非单纯的物质给予。
二、何事于仁:圣与仁的境界分野
孔子将 “博施济众” 提升至 “圣” 的境界,绝非否定其价值,而是明确圣与仁的层次差异。“圣” 在甲骨文中作 “耳” 形,意为 “通达事理”,《说文解字》“圣,通也”,后引申为 “超凡入圣” 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圣是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外在功业,仁是 “己欲立而立人” 的内在德性;圣是尧舜级别的理想状态,仁是每个人可践行的日常修为。
尧舜 “犹病诸” 的感叹,揭示了圣境的难以企及。尧帝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却仍 “忧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尧典》记载他 “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鲧,尧虽知鲧 “方命圮族”,仍 “试可乃已”,最终鲧治水九年 “功用不成”,尧不得不另寻贤才;舜帝 “举八元八恺,去四凶”,八元 “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八恺 “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四凶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却因 “子商均不肖” 而禅位于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始终存有遗憾。这种 “病诸” 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圣人对 “博施济众” 的极致追求 —— 正如《中庸》所言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越是接近圣境,越能察觉自身不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仁与圣的区别,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主体不同。圣是少数统治者的功业,如尧舜禹汤;仁是所有人的德性,“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践行仁道,如《论语?宪问》中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其二,路径不同。圣需借助权力资源,如 “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通过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仁可通过个人行动,如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通过家庭伦理践行仁道。其三,目标不同。圣追求天下太平,如 “尧以天下与舜”,实现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仁追求人际和谐,如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分野,打破了 “仁是遥不可及的圣境” 的误解。子路问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答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强调仁的践行完全取决于自身。正如《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仁是 “尽性” 的功夫,圣是 “至命” 的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当代社会常将 “圣人” 标签贴在道德模范身上,如称特蕾莎修女为 “圣人”,却忽视了她 “从身边小事做起” 的仁行 —— 她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垂死病人擦洗身体,为饥饿者提供食物,这些 “能近取譬” 的行动,正是 “仁” 的体现。孔子的智慧在于:不否定圣境的崇高,更强调仁行的可行,让普通人在 “能近取譬” 中找到道德方向。
三、己欲立而立人:仁道的核心要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立” 指安身立命,如 “三十而立” 的事业根基,《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建立起稳固的道德与事业基础;“达” 指通达顺遂,如 “邦有道,不废” 的境遇顺遂,《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己欲立” 与 “立人”、“己欲达” 与 “达人”,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成全 —— 正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个体的 “立” 与 “达”,只有在群体的 “立” 与 “达” 中才能实现。
春秋时期的晏子,践行 “立人达人” 的典范。他身为齐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记载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却 “散千金之财,分衣食之具” 救助宗族;见越石父贤而在缧绁,“解左骖赎之,载归”,待之以礼。越石父事后要求绝交,说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道歉后 “延入为上客”,这种相互尊重,正是 “立人” 的真谛 —— 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承认对方的人格尊严。
孔子本人的经历,是 “己欲达而达人” 的生动注脚。他周游列国时,“所至必闻其政”,并非为个人富贵,而是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希望恢复周礼的和谐秩序;见南宫适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赞叹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认可其在不同境遇下的通达;教导弟子 “学而优则仕”,是希望他们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 “达” 不是个人显达,而是 “博施于民” 的能力提升 —— 正如《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使子贡 “之齐,籴于吴”,子贡利用齐鲁吴三国的物价差异,通过 “贱买贵卖” 的商贸活动,既赚取利润缓解鲁国饥荒,又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既实现个人才能(达),又救助百姓(达人)。
“立人达人” 的核心是 “同理心”—— 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论语?颜渊》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种 “爱” 不是怜悯,而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当代心理学中的 “共情能力”,与这种思想高度契合 —— 如神经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在观察他人痛苦时产生类似反应,当我们看到他人受伤,自己的大脑运动皮层也会出现激活,这正是 “己欲立而立人” 的生物学基础。
四、能近取譬:仁道的实践方法
“能近取譬” 是 “立人达人” 的具体路径,意为 “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身为喻”。“近” 指空间上的切近,如家人、邻里;“譬” 指方法上的类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法使仁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中庸》所言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家庭是 “能近取譬” 的起点。孔子强调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 是 “己欲立而立父母”,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礼记?内则》详细规定了侍奉父母的细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席,晚上安顿父母休息,早上向父母请安;“弟” 是 “己欲达而达兄弟”,如 “兄弟怡怡”(《论语?子路》),《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强调兄弟和睦的重要性。周文王 “孝友于兄弟”,《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因其能 “近取譬” 于家庭,故能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将仁道扩展至天下。
邻里关系是 “能近取譬” 的延伸。《论语?雍也》记载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紧接着孔子便以 “己欲立而立人” 回应,暗示博施济众需从邻里互助开始。春秋时期的 “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正是强调居住环境中的仁行 —— 如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孔子为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亲自安排棺椁、祭奠仪式,《礼记?檀弓》记载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即使对方行为不当,仍保持对逝者的尊重,便是邻里仁行的范例。
职业场域是 “能近取譬” 的拓展。《论语?子路》记载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孔子并非轻视农圃,而是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各自职业中践行仁道:农夫 “不违农时” 是对自然的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工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是对技艺的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赞美工匠的精益求精;士人 “敬其事而后其食” 是对职责的仁,《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 “在其位,谋其政” 的职业伦理,正是 “立人达人” 在工作中的体现。
孔子的 “能近取譬”,反对 “远求而近弃” 的虚伪。《论语?阳货》批评 “乡愿,德之贼也”,正是因为乡愿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对远方的苦难慷慨陈词,却忽视身边的责任。如《孟子?离娄下》记载的 “齐人有一妻一妾”,对外吹嘘与富贵者交往,“必餍酒肉而后反”,实则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 “不能近取譬” 的伪善,与仁道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