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吕布,大汉第一忠良仁义

第50章 此等不义之事,岂是大丈夫所为?(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吕布,大汉第一忠良仁义》最新章节。

“玄,主公放心,个中利害,某自省得。诸位保重,某去也!”简雍一甩袖子,大步离席而去。

......

又三日后,简雍带着关羽,领二十余随从,约定与吕布在东海厚丘城外碰面。

长亭外,官道边,柳荫下,芳草碧连天。

吕布带刘备家眷来时,简雍关羽早在亭中等候许久,听得马蹄声响,二人带随从走出长亭,上前去迎吕布。

因天气炎热,也为表达自己的诚意,吕布及其亲兵并未披甲,更未携带长杆武器,只是人人挎着一把神威刀做防身之用。

吕布一如既往在前方开路,他骑着赤兔马,头戴两侧插有鹖尾的武弁大冠,一袭大红色蜀锦绛袍,脚踏牛皮长靴,腰间玉带上,还用紫绶系着一块明晃晃的金印,再加上其傲视群雄的身高,在马队中十分显眼。

大汉官制:诸侯王印,金玺盩(zhou同周)绶;相国、丞相、太尉、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彻侯皆金印紫绶。

吕布官职虽不符合上述几项,但他爵位乃是大汉外姓第一等的县侯,自然有资格配金印紫绶。

简雍打眼一扫,就认出了打扮骚包无比的吕布,他见吕布一行人并未披甲,便将随从留了下来,只和关羽二人上前。

“在下简雍,见过温侯!”

关羽在简雍身侧,也朝吕布拱手,他与吕布二人身高虽相差无几,但地位却有着云泥之别。

这个时期的关二爷,官不过校尉,爵位更是屁都没有。

吕布此来是为和刘备重修于好,因此态度并不倨傲,他一个利落的抬腿翻身下马,上前两步大笑着迎上简雍。

“哈哈哈!本将军此来朐县,只为两件事,一护送玄德贤弟之家眷与其平安相聚;这二嘛,便是为奉还徐州而来!”

简雍闻言双眼微眯,他没料到吕布居然会直接开门见山,说明自己的来意。

但简雍也是个爽快人,他短暂愣神之后,将刘备本意说出:“温侯切莫说笑。我主刘玄德,诚心感念温侯破袁术救命之恩,今大难不死,居小沛足矣,何敢贪恋徐州。”

吕布细细打量着一番旁边的关羽,关羽毫不畏惧,一手抚须,一手叉腰,任由吕布不断观察他。

关二爷在后世有多大的名气,根本不需要赘述,吕布前世对他,也是崇拜的紧。

“啧啧,云长仪表不俗,假以时日,定为当世虎将啊!”吕布由衷向关羽赞叹一声,才对简雍道:“徐州本为玄德贤弟之土,何来贪恋之说?区区小沛,哪里能容得下玄德贤弟这等英雄?”

在官渡阵斩袁绍大将颜良之前,关羽在世间名声并不响亮,如今他和张飞绑在一起,名头也不如吕布吓人。

莫名其妙得到吕布的一声夸赞,关羽有些绷不住了。在他印象中,吕布一直是个狂妄自大的匹夫,他什么时候也学会夸人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羽在吕布的眼神中,并未看到任何虚假的东西!

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悄然浮现关羽的心头。

“温侯......”简雍刚要开口同吕布虚与委蛇,不料被身旁关羽厉声打断。

“既然温侯对某如此看重,且容某放肆一回!你我皆是武夫!行事何必如此啰嗦!我只问你一句,今日你若真心想归还徐州,那日又为何出兵抢走?此等不义之事,岂是大丈夫所为?”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天台上,青木目露忧伤,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他明明都说了,自己其实是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普通高中生,怎么会和命案有关呢?巧合,这一切都是巧合!柯南:“嗯,青木这人确实很奇怪,像是有诅咒一样,总感觉碰到他就死人。琴酒:“青木?呵,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罢了。安室透:“青木吗?不知道能不能策反呢?小哀:“唉,青木为我做这么多,我要怎么还呢?以身相许吗?贝尔摩德:“我的孩子。这是一位入殓师穿越后
黑炭是猫
寸寸山河寸寸血
寸寸山河寸寸血
民国时期,中国积弱,内忧外患。黄埔军官,联大学生,普通农民,年轻医生,交际名媛,几个不同身份的年轻人背负国仇家恨,在这段烽火岁月里选择了同样的道路:抗日,救国。为保卫脚下这片生养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土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油油的八爪鱼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关于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一朝穿越重生成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农家子,还多了几个半大孩子,听着龙凤胎喊他爹,母胎单身多年的林流云彻底懵了。
七柳八流
南明谍影
南明谍影
关于南明谍影:崇祯十六年,献贼肆虐湖广;立冬将至,永州府,他魂穿于一个逃难秀才之身……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特工而已,他没有异能,更没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情报,就是他最大的倚仗……成为山贼的他,接受招安当细作,建立情报网、建帮会、建军……他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忠于他的部下,必须要在这混乱的明末强占一席之地……
石影横窗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