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740章 弘武改革(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盛唐华章》最新章节。

身为翰林院主官的李白欣然领命,举着笏板道:“翰林院谨遵圣谕。”

李瑛继续说道:“既然改州为郡,那么刺史这个官职不能再用了,往后统统改为太守。”

满朝文武自然不敢反对,纷纷高举笏板道:“圣人言之有理!”

李瑛接着道:“我们大唐有三百多个州,这些刺史从前要么是正四品,要么是从三品,改为太守后全部降低一级,上郡为正四品,下郡为从四品。”

打压地方官员的品级,等于变相提高了满朝文武的地位,自然是这些京官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听了李瑛的话,整个含元殿内的大臣几乎异口同声的称颂。

“陛下圣明!”

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并把太守降低级别,这些都是开胃菜,李瑛接下来宣布的才是改革的重点。

“汉朝时期,朝廷采用郡县制,天下设十三州,州下辖郡,郡下辖县,初设刺史,后改州牧。

及至东汉末年,诸侯并起,群雄割据,这些州牧俱都拥兵自重,终于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李瑛在龙椅上正襟端坐,用犀利的眼神扫了一遭脚下的文武百官,用洪亮威严的声音说道。

满朝文武都不知道皇帝什么意思,甚至就连四位宰相都没有听到风声,当下俱都竖起耳朵仔细聆听。

李瑛之所以没有与大臣们商量,因为他下定了改革的决心,任何人都别想阻挡他的改革。

作为一个穿越者,又当了将近两年的皇帝,李瑛深知大唐帝国有哪些弊端需要改革,更想借鉴后世王朝的优点,让大唐帝国在自己的手里再延续个几百年的国祚,奠定自己千古一帝的地位!

哪个敢站出来反对,不管是谁,李瑛都会毫不犹豫的摘下他的乌纱帽,甚至是脑袋!

“本朝自建立以来,采用道、州、县三级制,而道因为管辖范围广袤,名存实亡。百年以来,各地刺史直接向朝廷上书,导致朝廷政务冗繁。

故此,朕决定改道为省,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五个左右的省份,以省辖郡,管辖地方。

如此一来,各郡太守不用事无巨细都上禀朝廷,定可大幅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李瑛抬手轻抚日渐浓密的胡须,字字珠玑的将改革行政区划的方案公之于众。

自魏晋时期,朝廷中枢就有了“省”这个称呼,到了隋唐更是出现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所以文武百官对“省”这个级别并没有什么抵触。

“不知陛下欲将天下如何划分?”

文武百官一直唯唯诺诺也不是个事,作为百官之首的张九龄作为代表发声询问。

既然皇帝不与几位宰相提前商量,那么你就把区划内容对大伙仔细说说,这总可以吧?

“吉小庆,把朕制作的舆图拿来。”李瑛扭头吩咐一声。

“喏。”

吉小庆答应一声,快步走下丹陛,挥手招呼在后殿待命的两名内侍道,“快把圣人亲手绘制的舆图拿来。”

片刻之后,两名身穿绯色宦官服的内侍快步走上丹陛,每人各执一侧,将这张长一丈半,高一丈的舆图展开在满朝文武眼前。

李瑛霍然起身,手持一支特制的竹竿,缓缓走到舆图前,高声道:

“这张舆图是朕花了半个月的功夫,一笔一划的亲手绘制,现在就让朕给你们讲解把全国划分为哪些省。”

百官同时作揖,举着笏板道:“臣等洗耳恭听!”

自唐朝往后,宋王朝曾经以“路”代“道”、而元朝又用行省代替了宋朝的路,及至明朝才正式确定了“省”这个行政级别,并最终沿用到清朝、民国,以及二十一世纪。

由此可见,“省”是最科学合理的划分,李瑛作为一个穿越者,身为一言九鼎的至尊,自然要把它提前推广到世上。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万历新明
万历新明
穿越成皇帝爽吗?说真的,一点都不爽,因为要担负的、要克服的,比草根还多。在一张涂满油彩的烂画布上重新作画很难,朱翊钧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一个机会,我还想再干500年!书友群:感谢小龙鹅962358765
摩碣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广宗城里的一个小子,家中无权无势,卖了唯一的房产凑了点钱准备去衙门谋个差事,可钱也使了,职位却被他人占了,拼爹,没有;拼钱,没有;拼人,也就自己。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大户人家打着短工供养家中老母。有一次回家途中,偶遇一少女买东西没给钱,被老板抓着要送官,鬼使神差之下,他居然用身上那为数不多的钱替少女付了账。本以为少女只是自己的人生过客,没成想,他却稀里糊涂的成了张角的女婿。
茂龄老爹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关于人在震旦,立志抗混:刘璃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还有人叫自己少主。少主?看来这把稳了,直接躺平过二世祖日子就行了。馄饨?煎鸡?哎呦美食还挺多,看来百姓富足,还没有战乱等等,你说那个馄饨会冒蓝火?看着城墙下的奸奇大军,刘璃意识到自己穿越进了最坏的世界。但……我要抗混!我要阻止终焉之时!我想活着!刘璃在内心疯狂呐喊,但此刻的震旦五龙分治,四方诸侯各怀鬼胎,更有奸奇份子与玉血族暗中破坏,他该如何让
香椿火鸡面
史鉴明古
史鉴明古
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载治乱,知兴衰。
齐辛重光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