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娱:当导演实在太快乐》最新章节。
前几天在立项会打了广告,不少特效人才跃跃欲试,希望能加入陈青团队。
接下来就要召集内地龙头特效公司,共同商议电影特效镜头的事,先拉几个人成立核心班底,后面慢慢再壮大特效团队。
浏览着助理递上来的的简历,陈青重点还是在学历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身上。
现在国内特效工业还没成体系,特效人才比较稀缺。
因为搞特效第一步要会电脑,06年程序员还是稀缺人才,敲键盘敲得熟练都已经相当不错。不像未来程序员也不再稀有,成为新时代农民工。
未来国内特效也还可以,不少国外大片会外包给中国特效团队来做,不过主要还是简单镜头。
这形式类似和内地加工厂差不多,简单的活让内地干,毕竟便宜。
核心科技还是西方掌握。
在一堆简历中勾勾画画,陈青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郭帆,海南大学法学系,曾就职于中国旅游卫视《亚洲音乐中心》栏目组.....”
郭妲己?陈青眼睛一亮。
说实话,法学系有些和电影圈不沾边了。
但这对陈青来说没影响。他不存在科班情节。
内地现在影视行业大量岗位处在手工艺者模式,电影工业化体系还未起步。
何为手工艺者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老带新。类似剧组的道具、灯光、摄影灯.....内地很多都是参考港岛那一套。
搞师傅徒弟这一套,有技术的人抱团。一个村都当“灯爷”,这对电影工业化是很大阻力。
这种抱团故步自封的方式,严重影响电影活力。参考网文、手游、视频自媒体,反而发展的更有活力。
而科幻电影恰恰需要电影工业化。
即便是陈青穿越过来,他得承认自己对电影特效这行业一窍不通。
他除了清楚最后电影成品想要的成品外,也无法从技术方面对特效给出意见。
这就需要特效团队有着独立见解、技术能力。能与陈青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从而转头去进行独立特效制作。
这就是电影工业化的体现,各部门各司其职。导演不再一家独大,因为有些地方导演也玩不转。
陈青是喜欢国内的“导演中心制”,这给了他无上的权利,可以以未来视野,肆无忌惮拍摄想要的片子。
但同时他不能自傲,有些东西要承认自己玩不转。
穿越者不是全能的,不可能就连电影特效也了如指掌,该放权也要放权。
在他看来,导演中心制度与电影工业化体系不冲突。
依靠导演为核心,将更专业的特效等团队整合在一起,这也是两者结合的魅力。
这也是郭妲己名号的由来。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靠的不仅是郭帆个人的执导能力。
更多在于他强大的人才资源整合能力,就像妲己一样能魅惑人才加盟。
陈青当然要把郭帆整进来,未来科幻电影工业化这方面,郭帆能提供相当多的助力。
况且电影行业缺乏高知人才。郭帆能在03年本科毕业,实打实的高素质人才。
当时的大学生可不像现在遍地走,是绝对的稀罕物。
而且直到十几年后,影视圈依旧对高职人才很匮乏。
能拍出《流浪地球》这种正经科幻电影的,是文艺界所排斥的小镇做题家郭帆就能证明。
中国文艺界急需高知人才填补空白。文艺界的文盲太多了,而且固步自封。
如果作品逻辑有问题,不允许观众提出异议,问就是观众欣赏水平不够。
这也是为何内地仙侠片男观众稀少的原因,基本都是靠IP改编人气带来的男观众。
无论是奇幻、仙侠,设定上可以花里胡哨、千奇百怪,但世界运行规律和人物行为一定要符合逻辑。
文艺不能成为文盲的遮羞布,逻辑错误、常识缺乏是不行的。
这点上也是国电影内与西方比的劣势。
哈利波特赢就赢在工业细节上,而且这本书开始定位是童书,童书不太注重世界观,一定程度了掩盖了逻辑上的不足。
罗姨做的已经不错了。
《火星救援》是硬科幻,没有高知人才玩不转,郭帆这学历在一众求职者中也绝对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