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儿子这么强,为何上吊?

第716章 返程(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崇祯:朕儿子这么强,为何上吊?》最新章节。

相比于官道,水路运输就晓得优越不少,所以此时的大运河是非常的繁忙的。

河面上来来往往的全是满载货物的货船,也有不少像朱慈烺他们乘坐的商船。

船只在大运河中分成南北两个航道。

从南向北的船只上大都装载这粮食、丝绸、茶叶等货物。

而从北往南的船只上大多装载这五琼浆、肥皂甚至还有水泥等物品。

自从皇家制造局成立以后,从北向南的货船都多上了很多。

两京十三省的民乱被彻底平定后,商业变得更加繁荣起来,此时的大运河是繁忙,被称为黄金水道那是当之无愧的。

而明朝时期管理大运河的衙门是河道总督衙门,衙门的办公地点设在淮安府,最高长官是河道总督。

河道总督这个官职那可谓是位高权重,油水丰厚,毕竟掌管这黄金水道大运河。

来来往往的货船商船,那都是受到河道总督的管理的。

同时,河南总督还负责运河的疏浚,这也是一个大工程。

大家都清楚,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和工程沾边的官职,那必定是吃的满嘴流油。

河道总督不仅有工程,还管交通运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这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大明朝的河南总督名为蔡士英。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个人在崇祯十三年就投降了满清建奴,后来称为了清朝的第一任河道总督。

而由于朱慈烺的出现,蔡士英自然是没有机会投降了。

蔡士英原本是明朝的守备,是一个武将,崇祯十四年,大运河上匪患频繁,朝廷为了保障大运河漕运安全,毕竟漕运是明朝粮食输送的大动脉,绝对是不能有任何差池的。

所以便将蔡士英调任河道总兵,负责清剿水患。

蔡士英的能力还是有德,在他担任之后,整顿军备,训练水师,经过一年多的清剿,大运河上的匪患算是被平定了,蔡士英也因此得到提拔,出任河道总督,正式成为大运河一哥。

朱慈烺并不清楚这蔡士英有什么门路,竟然能够从一个守备被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岗位。

朱慈烺猜测可能是因为蔡士英和东林党有瓜葛,在东林党的扶持下,才有今天的官职。

毕竟在东林党的眼里,大运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东林党背后的财团可都是需要依靠运河来运输货物,赚取银子。

对于蔡士英,朱慈,没有多少意见,毕竟东林党老巢都被自己灭了,只要蔡士英能够恪守职责,认真办差,朱慈烺并不准备为难他。

书归正传。

朱慈烺坐在船的窗户边,看着外面水面上,来往的船只,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就充分展现了运河的重要性,自唐朝以来都是千里赖通波。

至于隋朝是不是因为这条河灭亡了的,如今已经无法考证。

正在朱慈烺感慨之间,突然自己乘坐的船只一顿晃动,随后便传来了一阵嘈杂的声音。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关于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一朝穿越重生成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农家子,还多了几个半大孩子,听着龙凤胎喊他爹,母胎单身多年的林流云彻底懵了。
七柳八流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关于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大明已成历史,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附身到流亡吕宋的亡明皇孙朱和埸身上。最初,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朱和埸迷茫而丧气。然后……“帝国崛起系统已上线……“恭喜宿主获得系统全面强化!“恭喜宿主获得大明神机营官兵500人!全员配备米尼步枪。“恭喜宿主获得米尼步枪全套制造图纸。……在从系统获取高尖端武器的同时,朱和埸开展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军事科技,
咸鱼太暴躁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简介: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动漫女主小智的旅行结束,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少年意外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成为小智。他以神奇宝贝大师为目标横扫各大联盟,结识各地区女主,留下一场无憾之旅。
无聊的青铜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关于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西工大歼10c总师林天重回1949年,成为一名刚回国的赴美留学生,两世为人的他掌握了枪械,坦克,飞机,火箭,导弹,航天等多项技术。此时,龙国初立,满地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孱弱,军工更是一片空白。林天毅然决然投身军工事业。1950年10月,半岛战争爆发,鹰酱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斗,龙国胆敢参战就打回石器时代。然而当志愿军全副武装出现在半岛时,17国联军全懵了:自动
三更有戏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